说到戒尺,想来读者不会太陌生,鲁迅的启蒙师寿镜吾老先生就有一条戒尺,虽然“不常用”,但震慑力却是显见的。而在诸多的影视作品里,也可常见发须皆白的老夫子们,以戒尺打手的方式惩戒那些顽劣的弟子。
其实,戒尺最早只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又名戒方,多用于皈依、剃度、传戒、说法等庄重场合。而戒尺之功效,也旨在对出现问题的学修者予以点醒。比如一些禅宗祖师对初学者,经常是不问情由、挥动戒尺便打,是为当头棒喝也。与此同时,戒尺还是执行戒律的器具,在木击声中让人收摄心神,安定法会秩序。
古之用戒尺,惩罚是其次,警示倒是初衷。而伴随着科举选士、私塾制度的相生相灭,“戒尺”这种棍棒教育下的产物也亦步亦趋地走进历史的记忆。如今,戒尺只是现代工业文明中机器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成为家居馈赠的点缀,早已失去原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近年来,报章上也时有恢复“汉服、戒尺”的呼声,现代“私塾”更是如潮涌现。其论正确与否不敢妄评,但有一点,至少可折射出国人对规矩意识的一种回归。
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其实,不独官员,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更不能没有“尺”。
由市场星报和中共歙县纪委、歙县监察局共同举办的“徽州府衙杯”廉政征文大赛正在进行中,欢迎投稿参加。参赛文稿上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及工作单位。来稿请寄:市场星报编辑部,联系人:陈明。信封上请注明“廉政征文”字样。同时将文稿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hsjzz12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