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淮南新四军研究会统计,目前淮南市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有27名,八路军老战士有21名。孙启友就是这健在的27名新四军老战士中的一员。8月19日,记者来到淮南市望峰岗选煤村,见到了已是87岁高龄的孙启友。孙老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
据孙老介绍,和当时许多人一样,他自小家中十分贫苦。1941年8月,年仅13岁的他就被父亲送到新四军部队。父亲告诉他,新四军是老百姓的军队,是打日本鬼子的。从当勤务员起,孙启友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孙启友回忆道,他当时所在部队的装备很差,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但是每个人打仗都很勇敢,他们不和日本鬼子硬拼,而是采用游击战和麻雀战的方式,在安徽境内和鬼子周旋。从1941年到1945年,孙启友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1945年春,随着日寇的节节败退,孙启友跟随部队北上抗日到达山东,在山东枣庄和韩庄与负隅顽抗的日寇打了几场大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却仍有敌人垂死挣扎,韩庄战斗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起来。当时韩庄的日寇驻扎在一条运河旁,桥北头修筑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碉堡。新四军从南往北进攻,在运河大坝上架起重机枪集中火力攻打碉堡,敌人的探照灯被打坏了,战友们随即发起了冲锋,但由于地势比较平坦,没有掩护物,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孙启友叹了口气说:“唉,好多战友前一秒还活着,后一秒就牺牲了。”经过激烈较量,新四军攻下了韩庄,俘虏了不少鬼子。战斗结束后,孙启友和战友们就用牛车押着俘虏,一路把俘虏押送到徐州。不久后,首长开会传达“日本鬼子彻底投降了”的消息。
抗战胜利后,孙启友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近20年的战斗生涯中,孙启友曾负伤3次,可谓九死一生。1958年,已经是连长的孙启友退伍来到淮南工作,1982年离休。
老兵蒋元之:伤员黑压压一片,不忍目睹
8月19日,记者来到淮南市华建村,拜访了淮南矿业集团离休干部、原矿三院医务科主任蒋元之。87岁的蒋老看起来身体硬朗,身板挺直,精神很好。
他告诉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他的老家在淮北苏皖边区的泗五灵凤县(今安徽蚌埠), 9岁那年,他的父亲有一天去集市赶集准备买一些农具进行春耕,正当集市上人流较多时日本鬼子的飞机开始投掷炸弹,父亲不幸被炸伤,浑身是血,好心的乡亲把父亲抬回了家,看着受伤的父亲,他当时心里虽然害怕,但是更多的是对日本鬼子的仇恨。还有一次,他的舅爷爷从河北岸到河南岸赶集,回家路上遇到日本鬼子,逃跑中被鬼子打伤了一条腿,舅爷爷拖着伤腿躲在他们家里才算保住了性命。
12岁那年,老家解放了,他到解放区办的学校上学,14岁成了一名新四军小战士。1945年冬天,日本鬼子投降后不向新四军投降只向国民党投降,新四军多次通牒日本军队残部都遭到拒绝。于是,蒋元之所在的部队从连云港到宿县打掉敌人十多个据点,扫清了由华中通往山东的陇海线上敌人设的障碍,打死打伤敌人3500多人。
据蒋老回忆,曹八集伤员接收站是陇海路上的一个接收站。当时,他在淮北苏皖边区七分区卫生部三所,那天晚上,所长带着30多人从泗县出发步行经过灵璧县到紧靠曹八集东边一个大村庄住下,并在一座大庙里搭起大棚,摆上桌子当手术台。“曹八集战斗是在夜间打的,抬下来的伤员黑压压一大片,有的伤员胳膊、腿被打断了,不忍目睹。”
在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中,这位少年战士胆量练得越来越大,意志练得越来越强,19岁就成为部队里的一名军医。一天夜里,蒋元之陪同师长到前线指挥部,半路上遭遇敌人袭击,一发炮弹落在几米远的地上,当即把师长埋在土里,几个人把师长扒出来后继续夜行。然而,行进中,蒋元之不慎从半山腰上滚落下来,摔坏了右腿,至今右腿伤痛还困扰他。
忆往昔峥嵘岁月,蒋元之感慨:“回忆过去,不是为了继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国家将9月3日设立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警醒,也是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