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官兵们的回答似惊雷回荡,山呼海应。回想起6年前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家住合肥蜀山区的贺开兵会悄悄钻进书房,打开电脑,凝视屏幕上那一抹军绿,那段视频中有自己带兵训练的镜头,在与战友朝夕相伴、训练的日子里,点点滴滴都难以淡忘。
“想战友了,就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昨日上午,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快5年的贺开兵,首次向记者讲述他当年如何一步步将士兵带上天安门阅兵仪式的幕后细节。
零下20℃站军姿,满头大汗滴水成冰
“接到任务是在2008年年底,当时要抽调精兵强将参加阅兵训练。”当年身为65集团军某部队副参谋长的贺开兵记得,消息传来时,在这支有“红一师”光荣革命传统的军营中,很多官兵争相报名。
整个65集团军的基层部队推荐了1万多名基本符合条件的官兵,选拔严格程度超乎想象,仅单兵训练考核就刷了不少人。单兵考核中,要记录下每一步的间距长度、走路直不直等,通过精确分析,判断每个兵的协调程度。还有很多兵因体能素质不达标被淘汰。
“几乎是千里挑一,要知道,每天要训练14个小时,而且环境极为恶劣。”训练基地位于张家口境内,到了冬天,户外是零下20℃的气温。贺开兵说,一般人根本无法坚持,“这些兵就全副武装站军姿,时间一久,竟是满头大汗。”滴下的汗水遇冷结冰,冻伤皮肤的兵有不少。
贺开兵记得,阅兵联合指挥部曾制订了6类13条标准,“红一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脸型、脚长等测量检查指标,对战士的要求更加严格,“身高最低要1米77,平均年龄21岁,个体轮廓、身材等都严格讲究”。
做到“百足同音”,如何“掌控排面”
单兵考核结束,就是组队训练。“先是小队,然后是排面,最后才是方阵。”阅兵共有14个排面,每排28人,“其实应该每排是31人,有3人相当于替补队员,也要正常训练,训练中如果出现意外,要立即补上。”贺开兵担任二中队中队长兼教练,负责5个排面100多人的管理和训练工作。
“队伍基本定型,接下来就是严格的训练。”电视画面中的徒步方队步伐高度统一,每一步如同线条般,干净利落。一队看似一人,又是如何做到排面方队整齐划一,脚步铿锵有力,甚至是“百足同音”的呢?贺开兵道出其中秘密:在严格训练中培养节奏感,从正步起步、起步正步,把动作全部分解,每一天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上万次训练。
为了保证训练,还购买了军姿固定架和量角器等6大类980多件器材。军姿固定架其实就是十字尺,插在后腰的武装带上,维持后背的平稳挺直。“大数据”也运用到训练之中,前后之间距离、握枪角度、枪管高度、前倾后仰的角度,每一项都有数据记录,不断摸索,不断矫正。
记者问:“会采用拉线训练吗?站军姿真的会在袖领扎上别针吗?”“会!”贺开兵很肯定地说,唯有反复的训练与矫正,才能培养出默契感。
拉线要让单排面达到头线、手线、枪线、腿线、胸线、帽线“六线合一”,方阵达到横线、竖线和斜线分明。顶着严寒,冒着风雪,迎着风沙,照着阳光,练习站军姿,练体能。通过训练,战士们能做到注视1分钟不眨眼,站立2小时纹丝不动,4小时挺立不倒。
做到零误差,每人要踢烂4双作战靴
2009年5月,步兵方队来到北京训练基地,进行异地训练。“红一师”战士把每天的训练标准叫做“极限训练”。这些内容包括:正步练习连续踢腿200次、端腿10分钟不变形,体能训练每天1个5公里,4次100个俯卧撑、仰卧起坐、蹲下起来和蛙跳。“几个月下来,平均一个人要踢烂4双作战靴。”踢腿如风,砸地如钉,外露的皮肤变成了古铜色。
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枯燥吗?贺开兵说,严格中也不乏温情。5月底,方队组织70名在四五月出生的官兵,集体过了一次生日。“平时也会组织联谊活动,每周都有心理辅导和政治课。”贺开兵告诉记者,到了后期,高昂的士气催发了训练热情,“有的战士回寝室后主动对着镜子要加练,但我们不允许,那样会影响第二天训练效果。”
当年9月30日晚,很多战士开始激动得睡不着觉。10月1日凌晨2点多,队伍集结到天安门广场指定区域。每个人就吃点面包,水都不敢多喝一口。整理军姿,拉线排位,甚至手套都要合乎规范,又花了2个小时。
最先接受检阅的是徒步方队,这支有“红一师”光荣传统的方阵以强大的阵容、雄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圆满完成了受阅任务。那一晚,战士们又是激动得睡不着。
第三天,等战士们回到张家口驻地部队,是全军的狂欢。贺开兵则将大半年拍摄收集的训练镜头,制作成光盘,每一位参加训练的战士都留一份。
转眼6年过去了,有人退伍了,有人转业回地方了,但这张寄予了“台下十年功”的光盘一直留在贺开兵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