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兵唐树平:结婚刚八天,瞒着家人去参军
1926年出生的唐树平老人,1942年10月参加的新四军,当时虚岁17的他刚结婚八天,和同学以上学为借口不辞而别,瞒着所有家人踏上了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之路。说起自己年轻时当兵打仗的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1943年上半年,唐树平所在的部队“运河大队”,在抗日根据地边缘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对日伪军占领的县城附近和日伪军据点进行包剿、袭扰、歼灭,如七天七夜的“叶场围困战”。
老人回忆说,叶场位于睢宁北。1943年4月,驻睢宁县城的约700名日伪军,流窜到位于睢(宁)邳(县)公路的叶场建立了据点。分区首长决定,组织第9旅第27团和县队、运河大队以及2000多名民兵铲除这个作恶多端的据点。“记得战斗发起时间是1943年8月”。
叶场战斗中,唐树平的部队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在清理外围过程中,其所在的“运河大队”承担攻取张庄的任务,在巷战中清除了日伪军武装。其间,共打退了敌人的5次增援。在对叶场据点形成完全包围后,为困死日伪军,采取了向其水井投掷数条死狗断其水源、切断交通断其粮草等措施,使其成为一座外无增援兵力和内无粮吃、无烧草的死据点,他们不得不吃生粮、杀战马。内外交困的敌人困兽犹斗,他们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对我们在挖掘战壕时进行射击,造成不少伤亡。
经过商议,战士们使用湿被絮和秸秆、稻草制成巨大的草磙,又称“土坦克”。一边推动“土坦克”缓慢向前移动,一边继续开展挖掘战壕作业,逐步把战壕挖到土圩墙脚下。这时,敌人的优势荡然无存,只有被动挨打,我军用一门“土大炮”轰塌了一侧土圩,打开了突破口,几百名敌人乖乖挑起白旗投降。
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战斗,终于拔除了叶场日伪军据点。
抗日老兵王继乐:使用计谋惩治汉奸
王继乐老人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一个贫农家庭,父亲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老党员,一直在保里工作,他也一直跟着父亲参加地方革命工作。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一心想参加新四军,但是由于当时年龄太小被拒绝了,之后我和父亲具体负责按照上级的要求,给乡公所送粮、送草、送情报等工作。”老人回忆说,当时日伪军建立魏集据点后,我们村有一个叫郭宜然的人就积极投靠了日本人,成为汉奸特务,他四处搜集情报,欺压群众,为虎作伥,群众恨之入骨、畏之如虎。
一天下午,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遇到了郭宜然,当时他喝得醉醺醺的,我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邀他到我家喝酒。他晕晕乎乎地跟着到了我家,我把他安顿在小床上躺下后,立即安排我族下的哥哥王继美到联防队去报告。
不大一会,区联防队就来人把郭宜然逮捕,送到邳睢铜县抗日民主政府,几天后被枪毙了。
后来,区联防队队长夏广川见到我说:“小王,你立大功了,为老百姓除掉一大祸害。”之后又成功抓获了另外一名维持会小队长。
虽然没能参加新四军,但是在革命工作中我依然用另外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救助新四军战士,反抗敌伪,保护群众抗战胜利后,全力投身解放区的建设。
抗日老兵蒋伯华:坚持泰兴敌后抗战
说起自己当年参加革命的事情,蒋伯华老人仍然神采奕奕,老人眼里仿佛看到了20岁时的自己。
蒋伯华老人出生于江苏泰兴,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新四军在老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在党的教育和新四军的影响下,1942年4月,蒋伯华参加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沿泰乡民兵队,并任队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蒋伯华当时是乡民兵队长,乡民兵队是地方自治武装队伍,但没有枪支。当时,沿泰乡还有据点,主要由伪军把守,他们陷于人民群众之中,非常心虚,在据点四周准备设置竹篱笆。
了解伪军的意图后,民兵队动员群众砍竹林,并把竹子沉入水中,迫使敌人的计划流产。为阻止日伪军行动、便于新四军行动,民兵队带领群众利用地形熟的优势,将敌人必经之路挖断、桥梁破坏掉,使其行动迅速的特点发挥不出来,只能被动挨打。
抗战胜利后,苏北解放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蒋伯华所在的部队处于频繁调整之中,其从区队、县独立团逐步上升到主力部队。之后来到蚌埠工作直至退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