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血洗黄柏郢 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八年浴血奋战 日军蚌埠受降
2015年8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日军血洗黄柏郢 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八年浴血奋战 日军蚌埠受降
星报记者走访抗日老兵和见证人,倾听抗日老兵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
□ 郭照东 王旭东 实习生 樊志远 记者 赵汗青 文/图
黄柏郢大屠杀旧址
 

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黄柏郢村,一座红白色两层小楼的背后有几棵树,地上到处是凌乱的石头,前面一面断了的墙壁还算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样的场景很难把这里与大屠杀联系起来,但77年前正是在这里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黄柏郢大屠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来到蚌埠,走访了抗日老兵和见证人,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

蚌埠沦陷“红枪会” 自发抗敌

日军华中派遣军在实施南京大屠杀后,跨过长江沿津浦铁路继续北犯,1938年2月初,蚌埠、怀远相继沦陷,为了控制淮河中下游,日军成立了巡河大队,在淮河东岸新城口和山上黄疃窑设立据点,修建碉堡,并经常上山炮击周围村民,还时不时到村里烧杀抢掠。

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就是百姓遭殃之始。

为震慑民风强悍的沿淮百姓,外强中干的日军,在初到之时,不时在据点对周边村庄进行炮击,继而外出实施烧杀淫掠,人民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异常恐惧之中,虽恨之入骨但因赤手空拳而无可奈何,他们纷纷被迫举家离乡“跑反”。

面对如此国难家仇,一批富有保家卫国热情的民众自发聚集在一起,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抗击日军,保护家乡。为此,多支规模不一的“红枪会”相继揭竿而起。

当年2月17日上午,一队二三十名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沿公路由马头城向南前往上窑,沿途经过几个村庄时实施抢劫。村民见状只得四处躲藏隐蔽。

日军携带“战利品”途经黄柏郢村南端、大洪山西侧时,受到早已埋伏在此的刘兆亭率领的100多名“红枪会”(大刀会)伏击。红枪会此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场反人性的报复性大屠杀计划也在日军心里滋生。

日军血洗黄柏郢 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当时,包括逃难在内的黄柏郢村,共集中了800多人。日军进村后,先是对黄柏郢实施全面封锁。

听到枪声,少数动作敏捷的青壮年,翻越围墙死里逃生,而包括妇孺在内的大多数村民被围堵在村内,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寻觅藏身之处。

听说日军从村南杀来,不少人立即纷纷向村北奔逃,致使村北集中的人数最多。

此时,不甘心等死的村民,仍试图翻越围墙逃生,但日军已做好准备,村民头刚露出围墙,就被日军击倒在圩外的沟壕里,几无幸免。仅村北围沟被日军打死的村民就有30多人,鲜血染红了圩沟水。为铭记这次灾难,后来,这条沟被称为“血泪沟”。进村的日军,哇哇嘶叫,横冲直撞,见到村民就举枪扫射,黄柏郢村顿时血肉横飞……

事后统计,共有164名村民被日军杀害。其中,周元和一家19口被日军屠杀10人,另有6户全家被杀光。由于村子规模较大,日军人数不多,加之村庄房屋层次较多,隐藏躲避的地方也多,日军初次进村情况不熟,部分村民才有躲藏的可能,他们在大屠杀中得以幸免。此外,40多人受伤。

日军卷土重来 黄柏郢再遭劫难

当日午后3时许,驻上窑日军又派出六七十人的骑兵部队,由南向北再次向黄柏郢奔袭,在一天之内对黄柏郢实施第二次集体大屠杀。

日军进村后,依旧挨门逐户搜查,他们个个已成为丧尽天良的杀人机器。这次藏身草垛、地窖中的村民,没有能像上午那样逃脱。

碰到关门的人家,日军用枪托强行砸开门,在门口就是一阵扫射;发现重伤的村民,就地刺刀刺死。受轻伤的村民,则被日军强迫驱赶至巷口广场,仍旧用机枪对人群扫射。枪声停止后,仍旧扒开尸体逐个检查,只要看见有动的就补上一刀或补上一枪。日军的军靴、军服和刺刀上,都浸透或沾满了村民的血和肉。 日军把人杀光了,兽欲也满足了,便对草垛和房屋实施纵火。少数在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十几名村民,又葬身于一片火海之中,冲天火光和弥漫烟雾,十里之外仍可看到,大火历时一天一夜,除村边周灯银一家为石质房屋幸免外,其余全部化为灰烬。

黄柏郢真正成为一座死寂的村庄。幸存者周传德回忆当时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快跑吧,不然我们都跑不掉。你要记住这个深仇大恨啊!’我只好忍痛离开受伤的父亲。后来,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肚子被挑开,内脏全被挖出,丢在地上。”

据统计,仅1938年2月18日这一天,黄柏郢村被屠杀的村民就达307名。黄柏郢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对手无寸铁的蚌埠人民欠下的最大一笔血债。

永远铭记那一刻 日军蚌埠受降历时15分钟

1945年8月11日,日军即将投降的消息传到蚌埠。在蚌埠小南山南麓,象征日本天皇统治的神社,被饱受日本侵略者凌辱的蚌埠市民愤怒捣毁。由此,蚌埠人民喜迎抗战胜利,见证日军投降的“炮竹震耳,掌声如雷,万人空巷,呼声若狂”。

1945年8月26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发布命令,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100个缴械点。其中,苏皖两省长江以北的徐蚌地区受降地点为徐州,受降主官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在芷江洽降期间,陆军总司令部发布军字第22号令,决定第十战区受降地点由江苏徐州改为安徽蚌埠。如此,深受日本八年奴役之苦的蚌埠人民,不仅迎来了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更亲眼目睹了不可一世的日军在蚌埠缴械投降的历史性场景。

9月24日,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二马路第十战区前进指挥所大厅正式举行。大厅正面张贴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两旁分悬“中华民国”国旗、中国国民党党旗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国旗。大厅正中摆放一张签字长桌,正席端坐受降主官第十战区司令官李品仙上将,左侧为中方受降代表,分别为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牟中珩、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第7军军长钟纪、安徽省民政厅厅长韦永成等十余人;右侧为日军的投降代表,依次为第6军指挥官十川次郎中将、参谋长工藤良一少将以及第70师团师团长内田孝行中将等8人。盟军美军代表和记者等到场见证。

最终,受降签字仪式完成。仪式虽历时仅仅15分钟,但江淮人民却在坚苦卓绝的博弈中为此等待了漫长的8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