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来到歙县项德胜家的制墨厂,刚进入厂区,阵阵墨香就扑鼻而来。这是一个传奇家庭,一家三代都和墨结缘,父亲是胡开文墨厂老职工,项德胜16岁就入厂当学徒,他不仅传承了父亲技艺,还开辟了现代仿古墨、工艺墨的艺术天地。受项德胜影响,其子项颂也是子承父业,现已是市级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A 入厂当学徒,每天抡大锤
今年52岁的项德胜,名气很大,他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还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起与徽墨结缘,还得从他父亲项观树说起。
上世纪40年代,项观树到胡开文墨厂里当学徒,开始学习制墨,并在出师后留厂工作,直至1979年退休。当时16岁的项德胜顶职,到徽墨厂报到上班。
老项说:“那个时候有一份工作多难啊!所以我小小年纪就能进厂,很开心,没想过以后的生活,更没想到会和徽墨打一辈子交道。”
虽然父亲的老本行就是制墨,但是项德胜却只在儿时看过父亲在车间忙碌,里面的门道他懵懵懂懂。
一开始他被分到锤墨车间,锤墨是制墨中最基础,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父亲把他委托给老同事汪德基练基本功,在汪老的严格要求之下,项德胜每天抡着七、八斤重的锤子对着墨饼敲来砸去,手都起泡了,第二天就开始红肿,连东西都抓不起来,十个手指缝里都沾满了黑墨屑。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忙完再怎么打肥皂,手都是黑的!”刚学了一个多月,项德胜就已经受不了锤墨的枯燥和单调,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又咬牙继续坚持,并有了换工种的信念,想到制墨车间学徒。
B 偷师学艺,被厂长当“天才”
可制墨车间的老师傅性格古怪,不愿收徒,不肯向他人传授看家本领。项德胜没辙,只好采取“迂回战术”。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锤墨,到中午就已经忙好了当天的本职任务,剩下的时间就到制墨车间转悠,跟同事聊天,看他们做活,把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去再依葫芦画瓢。 一天,制墨的一位年轻同事送给了项德胜一副开路刀,他自己又打了几把刀。
因为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又一心想进制墨车间,项德胜没事就琢磨如何雕墨,没过多久,他就设计出了一款“金鸡独立”。
一天,厂里的出纳,也是项观树的老熟人,无意中在项德胜的宿舍里发现了他的这些宝贝。出纳大喜,拿起他做的一锭墨,拉着项德胜找到厂领导。“这样的天才,居然还在锤墨,简直是岂有此理!”厂长当场拍板,把项德胜调到制墨车间:“小项这样的人才,十个都不算多!”
C 自学成才,成制墨高手
项德胜调入墨模车间的事情轰动全厂,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岗位,居然被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得到了。而那位老师傅对此不为所动,仍不愿收项德胜为徒。
进入墨模车间后,项德胜凭着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墨模制作进行创新。而在老师傅眼里,项德胜设计的这些新品种属于另类,在评级别时,经常被打成“二级”或“三级”。
对此,年轻气盛的项德胜虽然有想法,但并没有失去冷静,而是把老师傅的“刁难”化为前进动力。他认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自己的技术确有欠缺,否则不会被看出来瑕疵。唯有精雕细琢,勤学苦练,精进技艺,才能让别人无可挑剔。
于是,项德胜每天第一个来到厂里,最后一个回去。业余时间不看电影、不逛街,一心一意钻研墨模,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还虚心和同事们展开业务讨论,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提意见。制作过程中,他会尝试按照同事们的意见雕墨,遇到问题再去请教。
渐渐地,项德胜越做越好,越做越多,设计的徽墨图案和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关系相熟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他的水平高、做得好,不时从他那拿几个墨模出去,自己再描金。年复一年,项德胜的能力稳步提高,已经超过了一些老师傅。
在制墨车间5年后,自学成才的项德胜接任车间主任。新官上任,老项却依旧正直朴实,兢兢业业,为厂里设计出多款新式墨模;还举贤不避亲,收了亲弟弟项胜利等人为徒,如今,其弟弟项胜利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D 创新思路,创制新式墨模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拉开了改革开放新篇章。在旁人震惊的议论中,年富力强的项德胜选择了辞职,在自家附近租下一间不足八平米的小屋当作坊,“下海”了。老项说,他不想在厂里呆一辈子,而且当时他已经发现,使用圆珠笔和钢笔的人越来越多,徽墨的销路早晚成问题,如果不做出改变,今后效益肯定越来越差。
项德胜认为,在日趋严峻的形势面前,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继续发扬光大。他想出的办法很简单:把徽墨雕出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图案、造型和色彩来,把它做成工艺品,而非单纯的书写用具。
在小作坊里,他把爱人、弟弟、外甥都发动起来,一起制墨,一起做实验,一起探讨。从小作坊到租下两栋楼房,到2007年在县城选了一块占地十亩的厂房新建“紫墨轩”,老项一步一个脚印,创制出千余件新式墨模,其作品连续7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紫墨轩也于今年3月被省文化厅评为省非遗传习基地。
E 传承技艺培养出最年轻非遗传承人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项的儿子项颂是个标准的“90后”,长得白白净净、书生气十足。别看小项只有25岁,却已被评为黄山市非遗传承人,成为市级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
2013年大学毕业后,学习室内装修专业的项颂原打算与几个同学一起到外地打拼。项德胜劝住了他:“你的专业课虽然学得不错,但这门专业学的人太多,要想出人头地就很难。我们祖上就开始做徽墨,代代相传,你从小看着我们做墨,有点基础,将来学成了还要继承家业呢!”项颂于是放弃了外出的打算,安心在家跟着父亲学习徽墨。
项颂也认同父亲的理念,且对徽墨的未来信心十足:“并不是人上了年纪才开始转回头对古典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现在很多年轻人也看古籍、学古琴、练习书法、听京剧。年轻人多多接触经典,才能让自己有积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步伐,感受生活。现在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增强了这种意识。”
记者结束采访时,项德胜就一副正在打制的墨模的问题叫住了儿子,两人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什么叫传承?什么叫世家?在老项这里,也许你能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