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介是帮人介绍工作的,很难想象它会与非法卖血搅和在一起。可是对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在找工作时,一不小心真的就会被拉到临时“献血”的队伍中,而且还会获得500元报酬。日前,记者亲身体验了一回此类“献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打血工”,即临时通过中介来变相“卖血”。(8月9日《现代快报》)
一边是各大医院在喊“血荒”,患者及家属等血动手术心里发慌;一边却是那些被称作“血头”的生意人,在“血荒”与“心慌”之间使尽浑身解数,“开荒”取血敛财。然而,经过“血头”之手“加工”后的血,成了“天价血”,更有可能是“问题血”,最终受到伤害的,无一例外的是贫困的有偿献血者,以及为输血付出惨重经济和健康代价的患者。
首先,“血头”吸血,源于临床“缺血”。除了临床血液需求的快速增长、无偿献血基础薄弱,导致非法买卖血液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还有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血液供应紧张情况不易缓解。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为“血头”吸血,提供了温床。
同时,“血头”吸血,源于制度“缺血”。不可否认,供血、采血与输血之间,隐藏着太大的利益空间,引得各方既得利益强夺豪取,而所谓的“血头”,只不过是利益集团雇佣的一个“打血工”罢了。特别是,当涉血机构充当起吸血的“内鬼”时,血液管理制度,岂止是存在漏洞,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无论是需血的买方,还是有偿献血的卖方,无不表现出对于血液买卖交易的急迫性,以至于“血头”得以吸制度的“血”,坐收渔翁之利。因此,相关部门亟需建立、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解决、规范血液市场的需求问题,从加大打击力度上增加卖血者的违法成本,可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