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央妈派发周末“大礼包”,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随后,有市场人士对于意见稿中第二十八条解读为,第三方支付账户最高支付额度仅为5000元。对此,各方反应强烈。当晚,参与意见稿起草的央行相关人士回应称,网购最高限额5000元的说法为误读。
面对一日购物超570亿的中国消费市场来说,敏感的降息降准、或者调整股票交易费,恐怕亦不如网购限额在民间引发的“骚动”厉害。征求意见稿一出,各种民调数字冷热不均地表达着民众的诧异:不少人认为意见稿在限制第三方支付层面有“开倒车”的意思。
网购最高限额固然是个误会,剁手党依然可以“无限额畅购”,再也不要担心买买买的问题。不过,拿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余额”来消费的话,限额还是明摆着的。“无限畅购无限飞”的前提,是你有可以网络支付的银行账户。根据这个意见稿——网络第三方支付每个客户所有账户每天限额5000元。此外,包括理财在内的综合性账户一年不得超过20万元。举例来说,你想买一部7000元的水果机,5000元可以从宝宝类账户上秒扣,而剩下的2000元,则需要继续从银行账户上晃晃悠悠扣除。
于是矛盾就来了:央妈的意思,是安全第一。毕竟,这几年有关盗刷、欺诈、套现等乱象,也让网络支付安全成为严峻的民生话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已经有27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平台多了,其间的风险积聚也让系统安全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解决安全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当然是“紧箍咒”。
消费者的想法,是方便第一。既然有了第三方支付这么个好东西,哪怕它终究不能成为搅局银行业深改的一尾鲶鱼,起码也让购物消费的时候少些繁杂的手续。验证这、验证那,翻来覆去证明“我是我”,这是逼着人回到现金消费的上世纪吗?再说,网络支付确实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额度收紧不仅阻碍了网络支付的发展,也必然影响互联网金融的进步。别说“9成民众不欢迎支付新政”,就是在互联网金融界,专家也认为“意见稿将降低支付效率,让行业一夜之间倒退10年”。
安全与便捷,成了鱼和熊掌,果真不能得兼吗?既然是征求意见稿,更当听听操作支付行为的公民的意见,支付限额也好、逼回银行也罢,新政的初衷与走向,还得经得起民意拷问与科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