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2015安徽省第七届小戏小品大赛上,合肥演艺公司庐剧院仅四部新创剧目就斩获了十五项大奖。而说起这个极具安徽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庐剧,历经了百年洗礼,虽然如今大多是在基层的大篷车里才能看到演出,但是执着于庐剧表演的艺术家们心里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日前,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在接受市场星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除了欣喜于剧院近年来推出的作品得到肯定, 她也透露庐剧将有一台大戏《东门破》会在9月与戏迷们见面。
小戏其实并不“小”
在此次的小戏小品大赛中,合肥市庐剧院选送了民国小戏《千金诺》、现代戏《呼唤》《三嫂告状》以及古装小戏《生死恋》的四个新创剧目,分别摘得了作曲类、表演类和编剧类共十五个奖项。其中八个表演类奖项里,获奖的演员既有段婷婷、孙绳骥等中年骨干演员,也有牛静、杨敏等“90后”青年演员。
“这几部戏都是2013年以来新创作的庐剧小戏,时长都在30分钟以内。”在段婷婷看来,小戏的内容是大戏的一个片段或者一折故事,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呈现完整的故事、突出主题,这对演员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要求演员们一上台就进入状态,“题材接地气,演员定位准确,几乎是‘量体裁衣’,虽然是小戏其实并不‘小’。”
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艺公司相关领导介绍,庐剧院目前正在排演一部大戏《东门破》,“通过对平凡人物经历的不平凡事件的演绎,再现抗战时期我国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段婷婷说,《东门破》中演员多用合肥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强大的地域性是这部戏的一大亮点。
最好的演出场地是比赛场
说起不少省城戏迷反映“不知道去哪里看庐剧”的问题,段婷婷也颇为无奈,她说现今庐剧院仍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她们平时的演出活动都集中在“庐州放歌,送戏进万村”,大多以大篷车的形式,在社区、村头表演。“演员们最好的演出场地就是在赛场。”
“演员们需要靠不断的演出积累经验,大篷车上的舞台面积较小,限制了大家的发挥,如果有剧场,有观众,我们的演员会成长的更快更好。”说起庐剧院发展遭遇的瓶颈,段婷婷认为:“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场地。一方面需要进行艺术生产,传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还要走市场来养家糊口。”作为庐剧领军院团合肥市庐剧院的当家人,她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戏曲总体生存状况都不乐观,庐剧由于经历波折较多,更是难上加难。扶持庐剧既要考虑当前,也要立足长远,例如传承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等。庐剧自身也要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同时,她也呼吁社会要重视戏曲艺术,段婷婷说,“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传承,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全部丢掉,改革不能过于简易化,戏曲的程式化部分不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违背艺术规律。”
盼庐剧进高校抓住年轻人的心
即使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唱戏,剧团也要不断有新品推出。段婷婷说:“作品题材符合时代取向、舞台呈现优美流畅、无论雅俗都能被观众认可,才是正规院团坚守的创作原则。”她要求庐剧演员们要不打折扣地把前辈们积累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表现出来,面对戏曲中不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或者从专业角度上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生活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探索,但传统戏曲可贵的品质、唱腔原有的韵味不能丢。
庐剧院几代人一直在努力,他们去香港,去张家港,去省内的马鞍山、阜阳等南北城市。去年,庐剧院带着新古典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唱进浙江绍兴,唱到上海,完成了新时期“庐剧走出去”的第一步。采访中,段婷婷也直言希望庐剧也能够走进各大高校的校园。“有作品、有演员,也有需求,但是今年上半年,庐剧一场戏都没有进过大学校园。”作为庐剧院院长,段婷婷决心努力传承好庐剧文化。她也呼吁,希望庐剧能够走进各大高校,培养大学校园里的戏曲氛围,吸引年轻一代的戏迷,抓住年轻人的心,并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庐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