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阵前死,不愿阵后亡 抗日勇士展开三天三夜白刃战
2015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宁愿阵前死,不愿阵后亡 抗日勇士展开三天三夜白刃战
星报记者重走抗战战场、走访抗日老兵和见证人,倾听他们讲述当年的烽火岁月
鲁敏 吴人迪 星级记者 俞宝强
 

抗战老兵邵经斗:与日军展开三天三夜白刃战

在涡阳县龙山镇提到抗日英雄邵经斗,无人不知,今年101岁的邵经斗身体很硬朗,他的生活习惯是吃过饭后拿着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到处溜达。

7月23日下午,记者见到邵经斗时,他正在邻居家门口看人打牌,听说有人找他立即起身,然后搬着小板凳走出人群。“我家就住在前面,几十米远,走到家里坐。”邵经斗热情地招呼记者。

邵经斗和大儿子居住在集镇上一个四合院里,在东屋的厅堂上挂着“抗日英雄”四个字。老人很讲究,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先换了一件挂着勋章的白色T恤衫。 坐下来之后,他开始清晰地向记者讲述74年前发生在蒙城县小辛集的那场与日军展开三天三夜的白刃战。

据老人回忆,那是1941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天下大雨,军部突然接到情报,日军五百多人正从凤台去宿县(现宿州市)过春节。根据上级命令,时任排长的邵经斗所在的142师425团和21师63团从颍上谢桥出发追击日军。

“日军在前边走,我们在后边跟着,到距蒙城县城西十八里的辛集时大概是下午5点,由于冬天天黑得早,小鬼子不敢走了。没过多会,突然从高处冒出两条机枪开始对我们扫射,由于天黑,只能看到两条火焰,半个钟头的时间,我们就死亡了百十人。”回忆起当时惨烈场景,邵经斗情绪变得激动,“随后,师长命令我们抱着枪在麦田里打滚往后撤”。

后来经打听才知道,日军当时天晚上占领了辛集的一个寺庙,事先在屋顶架设了机枪。由于不熟悉地形,头天晚上吃了一个哑巴亏,第二天白天,我军开始重新布置,包围寺庙,并在树上蓬上门板,观察日军的动态。由于白天日军有飞机,武器又比较先进,所以只能等到晚上进攻。

宁愿阵前死,不愿阵后亡。“第二天晚上,我们开始和日军展开白刃战,天黑敌我难辨,只能看到明晃晃的刺刀,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在胳膊上系一条毛巾,一看到毛巾就知道是我们的人。”

邵经斗回忆说,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三天晚上,形势突变,日军的增援部队2000人从宿县开过来,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也只好撤退了。

“之后,在清理战场时,一个受伤的日军躲在一民宅的门后边,突然伸出手把我们的一个战士拽过去,然后咬住喉咙,我见状后,一刀把这个日军扎死。”说到这一段,老人脸上洋溢着自豪,“在那场遭遇战中,日军也死亡有200多人。”

亳州老兵李皖:得知日本投降消息,激动万分

今年96岁高龄的李皖,在1937年,也就是年仅18岁的时候,跟随舅舅一起从亳州徒步近400公里到河南洛阳报名入伍。入伍第二年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二十七师,参加了魏家窑头战斗、中条山战役,死里逃生。

1951年,复员回家务农。如今,耄耋之年的李老讲述起74年前的抗战经历时仍神采奕奕。

7月21日,记者来到亳州市区幸福巷“老战士”李皖的住处。

据李老家人介绍,除了去年不小心腿摔骨折了,如今不能安稳的行走,“老战士”身体一直挺硬朗。得知来意后,“老战士”紧紧地握着记者的手赶忙让坐下。

时间回到1941年5月,李皖所在的第80军新27师(原西安警一旅)在山西中条山执行黄河防口任务,对日防范,并对同蒲铁路经过的敌人打游击,使得敌军惶恐不安。5月7日,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李皖和战友们拼尽全力抵抗着来势凶猛的敌军,坚守着阵地。

翌日,营部接报称友军阵地被摧毁,营长命令李皖:“战情有变,领队快行。”李皖遂带领20多名新兵和余部人员从后方突围集结。行进中,新兵突然遭到敌军从后方袭击,千钧一发之际,班长连甩两只手榴弹,并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火光躲进山沟。

5月9日一大早,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先行部队终于来到师部,可是他们看到的是遍地残兵,“师长阵亡,参谋长也被杀,团长失踪,副师长在悲愤中跳入黄河自杀。”

剩余士兵经过收容整编,渡过黄河,但是面对敌军战机侦查丢弹、机枪扫射,战士们不得不躲进附近一处废弃的窑洞。就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时,一位指挥官命令战士们带上枪弹占领山头,并有战士附和道,“我们绝不能束手待毙,要与敌人斗争到底。”于是,李皖和战友们再次投入到和日军的激战中。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

“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我激动万分,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时至今日,李皖回忆起此情景时仍记忆犹新。

叶碧贞:组织创办秘密交通站中转情报

叶碧贞(1914-1941)。女,安徽黄山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叶碧贞幼时家境富裕,读了几年书,后因家境衰落,辍学在家。20岁时,由父母包办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将4岁的女儿寄养在娘家,到三门村姑祖母家暂住,开始寻找并跟随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的女同志,走村串户,早出晚归,到处进行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1939年4月,经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介绍,她来到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二期女生八队,同全国各地来的青年一起,进行紧张而愉快的学习和训练。7月中旬,转入“卫生训练班”,继续学习了3个月。期间,经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被调到民运部组织科学习一段时间。

1940年春,叶碧贞学习结束后,由中共皖南特委派回三门区任区委书记,从事发展党组织和民运工作。为支援部队,她动员9名青年妇女,在三门办起制鞋合作社,把一批又一批的鞋子和山袜送到小河口新四军兵站。后来,这个制鞋合作社便成了新四军民运工作人员递送情报的交通联络站。接着她又到甘坑、芦溪坑一带建立党支部,组织创办了木炭合作社。合作社也成为区委直接领导的秘密交通站,为皖南特委中转情报,联络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

皖南事变后,她冒险犯难,坚持斗争,与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胡明和太平县委刘贵生取得联系,协助他们在谭家桥的石门、大竹坑、东山一带联络隐藏下来的同志,恢复党的组织,并成立以叶碧贞、洪老七为首的谭家桥区委。1941年9月,国民党太平县政府派县自卫队围剿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叶碧贞不幸被捕。叶碧贞威武不屈、正义凛然。她理直气壮地责问对方:“我有何罪?你们国民党不抗日,才是真正有罪!”敌人对她毫无办法,于次日上午,将她押赴谭家桥黄榜岭脚河滩杀害。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