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介绍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专项行动的情况,并公布两个司法解释,包括《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后者在原有对“老赖”的限制中,又增加对其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的限制。(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老赖”难治,早已是社会顽疾,这不仅损害着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挑战着社会诚信底线。2013年10月1日,最高法《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70余万名“老赖”信息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对这些人禁乘飞机、列车软卧,限制办理信用卡、贷款,起到了一定的惩戒作用。同时,不少地方也先后采用了曝光的手段,把“老赖”的个人信息通过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向社会公开,让“老赖”面上无光,迫其现身。应该说,这些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次最高法又拟限制老赖“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力度进一步加大,一些“老赖”只怕要寸步难行了。
然而,“老赖”限行的举措只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其作用有限。惩治“老赖”,在“‘老赖’限行”之后,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靠法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是关键。比如,如何建立长效有力的执行机制?如何通过执行树立法律的威严?只有当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举措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个潜在的“老赖”才能既无处藏身,更望而却步,再也“不敢赖”、“不能赖”、“不想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