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主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如期举行,著名作家刘醒龙现身合肥大剧院,为读者们讲述了“我们灵魂最深处的东西”。而在接受市场星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对安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用“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来形容对这个城市特殊的感情毫不夸张。
□ 实习生 李奕霖 记者 吴笑文 文/图
关于合肥: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刘醒龙,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凤凰琴》《大树还小》等,其中,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当谈到第三次来到合肥时的感受时,刘醒龙对记者说:“合肥是我怀有最深厚感情的一座城市。”用“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来形容他对这个城市特殊的感情毫不夸张,这感情来自于曾经担任《安徽文学》编辑的苗振亚先生对他的知遇之恩。刘醒龙说:“当时苗老先生用少有的深情将我的作品夸赞了一番,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自己的处女作《黑蝴蝶,黑蝴蝶……》就是1984年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几个月后,刘醒龙借调至县文化馆,开始文学创作之路,他直言“处女作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作品。”
关于文学:
唯有它才能留住灵魂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刘醒龙不仅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背后的构思、阅读、情感和准备,还展现了他个人对文学的一种使命的担当。在刘醒龙看来,“在我们的生命或生活当中,最有生命价值,最能体会短暂人生质量,最能获得审美满足的除了文学,别无其他。”
刘醒龙说:文学的意义在于“血脉”,“它能将人性中最坚硬的部分融化,直达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身为作者,他说他总会提醒自己,记录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不是文学的使命,文学是罪恶发生时,人所展现的良心和良知、大善和大爱。“记录这个世界种种的荣耀不是文学的任务,文学的任务,是表现光荣来临之前,人所经历的恍惚、呻吟、羞耻和挣扎。唯有文学才能留住我们的灵魂。”
关于生活: 不识时务者为圣贤
去年4月,刘醒龙的新作《蟠虺》出版面市。作为茅奖和鲁奖的双得主,刘醒龙直言,获奖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至于《蟠虺》再度提名茅盾文学奖,刘醒龙笑言:“你问一个作家能否获奖这样的问题,对作家来说是最尴尬的事情,这个得问评委。”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这是刘醒龙新作《蟠虺》中的一句话,他说这也是他最想告诉读者们的一句话。他认为,生活中往往获得成功的那些人,恰好就是人们眼中的“不识时务者”。“生活不是人云亦云,有时候也需要跟生活过不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