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曾经是一个可怕的禁区。当包产到户在皖东大地上出现时,立即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响。
1979年初,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到滁县地区检查工作,当地委向他汇报凤阳、来安、嘉山等县领导班子中许多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大胆领导农民群众推行包产到户或大包干到户时,万里同志高兴地说:“我早就盼着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带头人呐!”
万里把小岗村“丰收果”带上省委常委会
1980年春节前夕,万里同志第二次来到滁县地区,在小岗村他挨家挨户看了一遍,只见各家各户凡是能装粮食的东西都装得满满的。万里笑呵呵地说:“这样干形势自然就会大好,我早就想这样干了,就怕没人干。”
多年来饱尝苦难的农民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的社员顾不上与省委第一书记倾吐心声了,急忙跑回家去,炒起了花生,这是大包干的丰收果啊!他们把炒熟的花生一把把地往万里同志以及他的随行人员衣兜里装。万里同志落泪了,他语重心长地对随行的地、县领导同志说:“咱们不能再念紧箍咒了,你们说是不是?”
让人没想到的是,万里同志在安徽省委常委会上,捧出小岗村生产队社员送的花生,给到会的同志吃。
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中,对大包干予以了旗帜鲜明的支持。他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这是一个历史的结论。从此,历经磨难的包产(干)到户责任制终于列入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册”。
“看到变化这么大,万里同志非常欣慰”
(滁州日报摄影部原主任 汪强)
汪强从1979年开始“跟拍小岗”,一拍就是30多年。1990年元月,汪强反映小岗村以及凤阳县十年沧桑巨变的摄影展《说凤阳》在北京展出,万里同志亲临摄影展现场,参加开幕式。
“看到小岗村以及凤阳县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农民富裕了,生活改善了,万里同志非常欣慰!”汪强说,万里当时已经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但是仍然非常关心凤阳县和小岗村的情况,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
万里来小岗,问了三句话后说:我批你干五年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原生产队长严俊昌)
年近八旬的严俊昌,7月15日接到记者电话时,正在看新闻联播,关注万里同志逝世的新闻。严俊昌告诉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1980年早春,还没到农历新年,万里到小岗村视察调研,见到在小岗当生产队长的严俊昌,首先问了他三句话。三句话后,万里就给严俊昌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一句:“你今年多大?”
第二句:“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第三句:“过去生产队长好当还是现在好当?”
严俊昌说,自己不是党员。
万里当即说了句:“好!中国这么多共产党员都不敢走这条路,为什么?怕丢了官,抹掉乌纱帽!”
对第三个问题,严俊昌回答得很痛快:过去队长不好当,现在好当!万里问他为什么?严俊昌说,过去干活“大呼隆”,都是出勤不出力。“万里又说你现在这个生产队长呢?”严俊昌说,他当时回答说,“我说我现在这个生产队长好当了,也不要我吹哨子了,也不要我打铃了,老老少少都自愿上阵。”
“那你可有把握呢?”“只要没有天灾人祸,我有把握!”严俊昌胸有成竹,告诉万里,我们不要吃国家“供应”,我可能对国家还有贡献!“当时他听说了,非常高兴。”
之前的1978年冬天,包括严俊昌在内的小岗村18户,冒着杀头的危险,在煤油灯下,按下了红手印,决定私自“包产到户”。大家约定“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杀头枪毙,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
然而纸包不住火,看着小岗村庄稼的长势,此事还是很快通过邻村反映到县里、省里。万里听说后,决定亲自到小岗来一探究竟,这才出现了前面的问话。而问完三句话后,万里立刻给小岗村吃了颗“定心丸”。
他当即告诉严俊昌,“我就想这样干,就怕没人敢干。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现在有人批我们小岗开倒车……地方上批准你们干3年,我批准你们干5年!”
汽车行至村头,万里仍不放心,再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对万里逝世的消息,严俊昌十分悲痛。“万里当时告诉我们,他出国看到外国人住的小洋楼,开的小汽车,想让我们也这样。”严俊昌说,现在,万里的话实现了,小岗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大部分家也都有了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