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消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存在诸多障碍。在合肥,这样的尴尬有了缓解的途径,因为层次明晰的创新平台体系已然形成,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
“未来中心”走出40项新产品
开车一路往西,进入合肥高新区,一幢外形酷似“X”的主楼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就是“未来中心”。
在这里,围绕微电子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已经有40项新产品“出生”,启动建设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未来网合肥先导试验网开通运行,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共建33个研发平台,孵化了73家科技型企业,建立2支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近2亿元。
目前,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投入建设资金20亿元,主体工程已完工,入驻900名工程硕士。
据悉,中科大先研院的建设仅仅是一个起点,合肥市先后启动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一批高端平台将研发、人才、产业、资本等融合起来。
众多孵化器引爆创新创业激情
跟身边一些人一样,刘伟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想来到高新创业园,2009年经审核后成立了一家微电子科技公司。几个人、几台电脑,这几乎是每个人创业初期的“标配”,刘伟也不例外,企业运作、市场拓展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他的面前,让他有点焦头烂额。
“后来,相关部门联系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帮助我们开展项目申报及科技融资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刘伟说,后来的路越走越顺,公司获得了300万元的天使投资,“公司仍在加速,准备购买单层办公区域。”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热词,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也在合肥遍地开花,为创业提供高品质的软硬件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大众创业和投资活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合肥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上半年,合肥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9725户,同比增长0.5%;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新增注册资本947.38亿元,同比增长79.4%。
软硬环境引“智”来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是关键,合肥的“人才特区”计划应运而生,不断放大企业股权激励等试点政策效应,面向全球引才融智,吸聚领军型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
2008年,依托中电科38所、中科大、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成立,只要是进入这个研究院的高端人才,院里将为每人提供300平米的住房和最高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智能传感、智慧消防等一批创新创业团队成立,现在该院已形成国内实力最为强大的公共安全技术团队。
如今在合肥各大企业,你很容易就发现国外的知名专家,他们为合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