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伏天的到来,合肥的气温也是骤然升高,“分分钟”跃过35℃这个高温天的“门槛”。在微博、朋友圈里,关于“火炉城市”的各种排行榜开始热转。“火炉城市”究竟怎么评出的?合肥的高温指标能否入围“火炉城市”?合肥和那些传统的“火炉城市”有没有差距?现在就让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为您一一揭秘……
谈火炉合肥周边省会城市屡上榜
记者了解到,“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夏季天气酷热的城市的夸张称呼 。
中国十大“火炉城市”。最早出现“火炉”城市这一说法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媒体有“三大火炉”之说,即重庆、武汉和南京,都是长江沿线的著名大城市,分别居于长江的上、中、下游,因夏季气温炎热,被媒体夸张地称为“火炉”。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了“四大火炉”之说,这有几种城市组合,多指长江流域的几个城市。第一种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第二组合是武汉、南京、重庆、长沙。上述两种组合认可的人比较多。
此外新推出还有“七大火炉”的说法,指南昌、重庆、福州、天津、长沙、杭州、上海七大夏季气候炎热城市 。
很多细心的市民发现,无论是老版“火炉城市”,还是新版“火炉城市”,合肥周边省会纷纷上榜,唯独合肥无缘此榜。
看历史合肥也曾入围“火炉城市”十强
除了民间的排行外,官方有没有说法呢?
2012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对截止到2012年的31年以来气象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2013年7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全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气象部门研究人员根据对最近30年的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福州、重庆、杭州、海口、长沙、南昌、武汉、南宁、西安、广州。其中,排在前列福州、重庆、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为“新四大火炉”。
榜单显示,1981年至2010年,全国高温呈现增多趋势,华南地区高温日增幅最明显,广州增7.7天、福州增5天、海口增5天。福州超过了重庆,成为内地大城市第一火炉。南京跌出前十名,排名14。
比周边合肥与老牌“火炉”比“欠火候”
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以及极限高温数值和相对湿度综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
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
按照资料统计,这4个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
省气候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合肥地区的高温天气最早的出现在1997年5月4日,气温高达35.5℃;最迟的出现在1964年9月13日,最高气温35.3℃。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1.0℃,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
合肥高温天数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67年,大于35℃的天数为45天。高温持续最长的,是1967年7月24日至8月13日,共21天。合肥地区的高温天气历年平均约15天。
这样比较下来,合肥的年平均高温日数也确实不如这些老牌的“火炉城市”。
比省内合肥也算不上“火炉”
省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我省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9℃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地区在40℃以上。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34年7月,蚌埠最高达43.7℃,安庆为44.7℃。新中国成立后,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66年8月9日,霍山为43.3℃;其次是1966年7月18日,亳县高达42.1℃。
我省≥35℃的高温平均日数,屯溪最多,28天;巢湖、滁州一带最少,14天左右。平均日数从沿江向皖南递增,皖西向沿淮伸展为相对高值区,淮河以北则缓慢递减。
高温平均初日:自北向南推进,最后是沿江一带。淮北北部砀山最早,开始于6月1日;沿江安庆一带开始最晚,平均始于7月11日。高温平均终日,也是淮北北部砀山最早(8月14日),皖南屯溪最晚(9月1日)。
全省三天以上的持续高温,西部多于东部,巢湖、滁州最少,淮北西部最多。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温持续时间最长的发生在1966年的巢湖,自7月16日至8月12日,共28天。其次是六安,从1966年7月16日至8月11日,持续27天。
由此看来,合肥在省内也明显算不上是个“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