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动我省工业成长的资源型城市,如今正面临着转型的抉择。昨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获悉,省发改委的一份调研报告,为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描绘”了转型路径。
皖产铜矿自给率低于10%
马鞍山的铁、淮南的煤、铜陵的铜……我省固有的自然资源,一直为兄弟省份所羡慕。不过,在输出了大量资源型产品的同时,资源的高强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
报告分析指出,我省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9个地级资源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仅占全省的33.1%,比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低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资源型城市目前也濒临资源枯竭,铁矿石产量仅能满足省内钢铁生产原料需求的20%,而铜矿的自给率低于10%。
资源利用过多,也随之带来了生态修复任务。据初步估算,我省仅尾矿库治理及维护费用就需要12.6亿元。
各地需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资源面临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亟待转型,相关专家表示,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显得十分重要。
为此,报告也具体为我省几座重点资源城市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比如,淮北重点发展煤化工、食品医药、矿山机械等;淮南在做大现有煤化工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基于烯烃、乙二醇的后续材料产业,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生物医药产业。
根据专家建议,马鞍山应继续做大铁基新材料规模,拉长产业链,拓展工业机器人和工程机械产业;铜陵在做强现有电解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延伸电子材料和电子器件,优化发展关联化工产业。
重点企业“走出去”找资源
我省资源型城市培育了一批名企。比如,淮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以及海螺水泥等。
但是,对于资源型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企业持续性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增强,“走出去”就成为资源型城市中重点企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报告指出,我省支持海螺集团、铜陵有色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获取权益矿、建设生产基地、建立生产销售体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支持两淮煤矿等企业到中西部获取权益。
事实也的确如此,以海螺集团为例,初步形成了在东南亚等国家的战略布局,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印尼、缅甸等地规划实施了多个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