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式”贪官 给我们什么启示?
□于文军
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就是个“葛朗台式”贪官,他一方面节俭至极,宁可坐2个多小时的公交到乡下去买豆制品;另一方面,他又把持审批权,大肆受贿195万多元。最近,朱冬生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刑11年,并处没收财产50万元。(7月13日《扬子晚报》)
人们往往把节俭视为清官的一个特征。这则报道表明:节俭只是人呈现于外的一个表象,节俭与清官不能画等号。辨别贪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既可能是生活节俭的人,也可能是生活奢靡、挥金如土的人。这意味着,贪官未必“脸谱化”。朱冬生这个贪官之所以生活节俭,是因为小时候日子过得苦,养成了节俭习惯。其实,这种节俭型贪官不乏其例,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藏上亿元现金却“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当然,有的贪官生活节俭是故意伪装,试图逃脱反腐的监视。
节俭与贪官是两回事。不能因为有些贪官生活节俭,就把节俭当成坏事,节俭依然是值得倡导的美德。对于纪检监察部门来讲,应当不为官员节俭的表象所迷惑、所欺骗,要揭露其表象后面的本质。而那些讲究吃喝穿戴的官员,只要来钱之道正当,自掏腰包,也无可厚非。反腐,要讲唯物辩证法,这或许是此则报道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农民频繁“被贷款” 不该遭遇“踢皮球”
□前溪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的很多农民发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背上了贷款且逾期未还,贷款银行是天镇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据初步统计,目前反映“被贷款”的人过百,“被贷款”数额从2000元至80万元不等,贷款总额逾1000万元。如果全部统计出来,数目则可能更大。(7月13日《京华时报》)
明明自己没有贷款,却莫明其妙“被贷款”,如果没有如期还款,还有承担严重的后果。要知道贷款需要相关的手续,更需要农民自己签名。显然,“被贷款”则极有可能是“内外勾结”,那些钱又究竟进入了谁的腰包?
面对当地许多农民“被贷款”,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及时介入调查清楚真相,将相关人员揪出来绳之以法。可现实却是农民“被贷款”了,他们已经是“冤大头”了,却似乎这是他们的错,什么都要由他们自己承担,连查一查有没有“被贷款”都还要排队。
“被贷款”幕后黑手已构成贷款诈骗,当地公安机关本应立即予以刑事立案,可当地公安机关却迟迟不立案,农民遭遇“踢皮球”,苦诉无门,确实让人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