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汗青 志强 文/图
马戏,与动物沟通的杂技演艺,经民间艺人的千锤百炼,终成风靡全国之势。以李同仁、李正丙为代表的李氏一家,以己之力,将宿州埇桥马戏弘扬广大,赢来世界声誉。近日,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找到李氏一家,倾听他们一家三代与动物沟通“心灵”的精彩人生。
A
宿州名片马戏艺术风靡全国
对于老宿州人来说,小狗算数、猴骑羊等埇桥马戏,与符离集烧鸡、灵璧奇石、书画戏曲一样,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也是真正代表宿州的张张名片。
而谈起宿州埇桥马戏,就无法不提及李正丙代表的李氏家族。
据宿州埇桥马戏师李正辉介绍,真正意义上的埇桥马戏艺术,成形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年代,壮大于九十年代,而兴盛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则是在进入新世纪。
埇桥马戏,始于明末至清代中期的民间杂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埇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以顾传标、吴清云、王怀玉、尹清川为代表的民间杂技名人,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并被业内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在郑纪荣、李同仁等民间马戏大棚的基础上,成立了大众动物表演团,随后,埇桥马戏艺术逐渐“井喷”:国营马戏团、民营马戏团并立,固定演出场馆与流动马戏大棚共存,埇桥马戏不但风靡全国,而且迈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李同仁正是宿州埇桥马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正丙的父亲,李正辉的叔叔。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虽然李同仁老人已去世,但李氏家族的表演团体还在全国各地为事业辛劳奔波。
B
父辈教导 用爱心耐心和动物培养感情
说起李正丙,在宿州无人不知晓,他是埇桥马戏带头人。而就整个中国马戏圈子内,他也是全国仅有的数位高级驯兽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与老虎摔跤;驯服狼犬跳火圈;一天内让山羊乖乖登台走钢丝;八天驯服别人半年才能驯服的老虎……看似不可能的事,李正丙不但做到了,连外国的同行都为之侧目,惊叹不已。
说起自己的身世,李正丙说,他来自宿州市埇桥区蒿沟村,村里30多户人家,家家有动物,人人会驯兽。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能,也成了村民们在困境中维系温饱的另一条门路。“从懂事时起,我就知道家里祖祖辈辈一直从事驯野兽、演马戏的行业。”
李正丙曾说,他从小就看着大人溜乡串户,靠耍魔术杂技赚些粮食和小钱养家糊口,贴补家用。“大人玩杂耍时,常让猴等动物出场,填补演出空当。那会儿,各家屋后都拴着动物,如狗、羊、猴。”
因为对驯动物好奇,李正丙就常跟着父亲学艺。父亲李同仁教狗认字、让猴子倒立、让几十斤重的山羊走上一根纤细的钢丝,他就乖乖地在一旁看着。
一天,李正丙趁着父亲不注意,偷偷拉了一条狗出来,想试着驯它。可任凭他怎么吼,平日里在父亲面前乖巧可人的小家伙,就是不理睬他。“后来,父亲告诉我,驯养动物除了要和动物培养感情,还要有爱心、耐心。”
23岁时,李正丙正式加盟安徽明星大马戏团,成为职业驯兽师。此后,他先后在深圳、南京等地动物园驯兽,1997年应邀到熊虎山庄任高级驯兽师。他的兄弟全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驯兽工作,妻子也千里迢迢跟着他从老家到了桂林。
C
几十年驯兽生涯,发生在李正丙身上的传奇故事,一个接着一个。
据李正辉介绍,1993年,深圳市野生动物园为庆祝开园,准备排演名为《百兽大游行》的节目,世界各国驯兽大师纷纷应邀前往献艺,俄罗斯的扎巴什宁也提前好几个月将4只老虎带到深圳。可3个月过去,就在各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时,扎巴什宁突然宣布,老虎没驯服,无法表演。李正丙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仅8天后,那4只俄罗斯猛虎居然变得服服帖帖,并如期参加了开幕表演。
还有一次,李正丙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张罗马戏表演,一头山羊却突然死亡。表演节目不能更改,否则李正丙将承担所有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个人声誉。情急之下,他和园方提出,临时训练园内一头山羊。一夜之间,李正丙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让那只从未接受过训练的山羊,成功地驮着猴子走起了钢丝……
李正丙也曾不止一次地向世界大马戏团发出挑战。俄罗斯国家大马戏团功勋演员扎巴什宁兄弟的节目中,老虎走的是宽25厘米,长四五米的独木桥,跳的也只是平行、固定的独立火圈。节目经李正丙重新编排后,15只老虎能列队走过宽仅5厘米、长10米的窄形钢条,火圈也改为了难度极高的移动火圈,而且一次跳3个,每个高1米,首尾相距4米。他编排的狗熊高空钢丝骑摩托项目里,一只熊能在20多米高、150米长的高空钢丝绳上驾驶摩托车。
曾经,李正丙带着他的“孩子们”走遍了全国,为数千万观众表演节目,在电影《驯狮三郎》等多部影视剧作品中露脸,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驯兽生涯 奇迹一个接着一个
D
建马戏园 让马戏在埇桥“扎根”
规模不上档次,也让马戏行业显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人。在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经营马戏生意的李正辉告诉记者,马戏如今最难的要数人员的继承。“乐意学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前外出打工的机会少,为了增长收入,不少人会让孩子跟着马戏团学习马戏。
谈起自己的人生,李正辉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跟随长辈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在逐渐熟悉演出路径后,李正辉自己也经营起了马戏生意,四处赶庙会的经历让他饱尝人生艰辛。
李正辉告诉记者,现在的行业,依旧传承着家族式经营。父亲将技术传授给儿子,家族外的人为马戏团打工的人并不多,这也限制了马戏团规模的发展。如今从事马戏表演的人员,年龄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照旧在马戏场上和动物共舞。
李正丙的儿子李里,从小耳濡目染,也热爱上了马戏,目前,他在从事马戏演艺。李立告诉记者,这是家族的技艺,也代表着整个家族的未来,他希望孩子以后也能从事马戏事业。
像李氏家族的李成建、李成伍都有近百人的团队,在南京、浙江安吉等地同景区及动物园合作。
李正辉认为,现在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了,许多农村的父母更乐意让孩子上完初中或者高中后,就在工厂里找一个“正经事”。尽管如今马戏的生意还不错,给表演人员的工资也不比在工厂里打工差,但在传统观念下,马戏还是一个走街串巷的“下九流职业”,但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农村的父母都不会让孩子进入马戏行业。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为了马戏的发展,宿州市埇桥区曾提出马戏表演的“五个一工程”:建造一座马戏城、一所马戏学校、一个动物饲养繁育基地、一个野生动物园、一个马戏艺术基金会。
如今,以李正丙和李正辉为代表的埇桥马戏人,正在兴建宿州马戏城,占地百余亩,李正辉告诉记者,以后来到埇桥,就不会再看不到马戏,让埇桥马戏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香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