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教训深刻 救市力度罕见
未来必将是慢牛重生的过程
准备抄底中国股市
下一篇4 2015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股灾教训深刻 救市力度罕见
政府力量很强大 不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复旦大学金融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
 

中国股市从2015年6月15日的5178点向下大跌、狂跌,经过短短16个交易日,以雪崩式、断崖式大跌,最低点达3373点,跌幅达35%,其状之惨、之悲、之痛,难以用语言陈述!

中国股市从1990年开设已有26个年头,这么巨大、猛烈的跌幅,是绝无仅有的。虽然,2007年大牛市后也从6124点跌到1664点,但有几点不同:一是,当时跌到4300点后,出现过一个强烈反弹,又到5500点,给人们一次逃命机会。二是,当时是慢慢跌下去的,这次是非正常的下跌,猝不及防的狂跌。总之,这是中国证券史上空前残酷的一次突发性股灾。

股灾直接原因:1、突然决定5100点一带查过度融资配资,去杠杆,造成几倍放大的股民被迫慌不择路逃跑,结果多杀多。2、当股市出现暴跌,有可能拖累造成证券公司、银行金融风险后,证监会收回了原来严厉措施,让证券公司可与客户自己协商去杠杆时间、方式 ,但为时已晚,券商为了自身利益,在大跌中不断逼着客户强制平仓。而未放大者,大多数安分守已的中小股民,深受拖累,不放大也被放大大跌大亏!

罕见的救市力度

由国务院牵头,返回最后一批28家打新股资金,停发新股(无限期),动用巨资救打权重股、银行股(权重占45%~50%),限制做空,几大证券报全面、正面报道以鼓动人气,挽救人心,真是竭尽全力了。恐世界上过去从未出现过这样全面动作救市的。

救市之预后

三种可能:1、3500~3600一带止跌,走出L形,恢复信心、人气。2、救起后出现B浪反弹,约为下跌深度之50%~60%。3、救几天后,又阴阴向下跌去,这是最不好的。

管理层应汲取教训

1、中国股市AB股价格相差很大,说明内地A股比海外股港股高,不宜融资配资放大。2、每年几百只、上千只新股IPO发行,对市场冲击很大,波动很大,也不适应融资配资切切!3、既已融资配资就必须慎重地,要用很长时间,抽丝一样,慢慢退出。必须保护市场之稳定。

宁可有高血压,驼背活着,也不能为一时痛快治病,鲁蛮治病,把病人治死。“凡鲁蛮地捅破泡沫经济的绝没有好下场”!——复旦一位名教授之警言。日本如此,中国切不可重蹈日本覆辙!

个人投资者应汲取之教训

1.股市如战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拼搏,是博弈;是短兵相接的厮杀;不是什么“潇洒走一回”!故要敬畏市场;要自以为非;切不可自以为是。凡大量买进,卖出,进入,逃离都反复征求高人意见,请教做得好的大师。

2.大盘、个股都从最高点跌7%~10%一定要止盈止损,要跑;“煮熟的鸭子得而复失”,就是实质性损失。

3.赚到的钱,第一步跌到93%要出来。第二,利润剩一半时一定要跑;第三利润完全抹去,本金横在眼前了,坚决退出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留恋过去的辉煌;78岁的老太太老回忆思念17岁的豆蔻年华有什么意思!

4.危石之下,岂有安卵。只要是大风暴、大跌,什么股都不要幻想,最好先跑出来。等下来之后再买!

5.绝不自杀,无论放大几倍。平仓而走都绝不轻生,自杀;世界上名人大物理学家牛顿、英国首相丘吉尔均做股票大亏过,他们痛过之后,又很快投入了正常生活。生命是宝贵的,钱是身外之物,绝不轻生,擦干眼泪,总结经验教训后,再思考,再慢慢扳回来。

6.记住教训,股市在底部2000点~2500点可融资放大;在4000~5000点绝不放大;头部腰部放大就是赌徒作为。

7.中国证券市场是东海,黄海,南海,有狂风巨浪,也有风平浪静之日;有陷阱,也有龙虾和夜明珠。做得好就是聚宝盆。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

8.中国经济有九大优点;中国经济不会垮;中国的世界第二地位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中国之长远是有信心的。

证券市场雨后天晴

目前中国股市终于在管理层的有力领导下,完全救起。周四、周五出现400多点有力反弹,且几千家公司出现报复性上涨、涨停。证券市场出现了雨后天晴之情况。

“救市”按照第二种最佳可能之方向发展(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理,一种看法,仅供参考,千万不要被它局限,可能低,也可能高)。

中国是一个强政府国家,政府力量确实很强大。很多人曾担心出现金融危机,这应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空间。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