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1903~1945)。安徽省无为县人。20岁时,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成为富有正义感的地方知名人士。七七事变后,吕惠生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粮弹两缺之际 四处奔走,筹划募捐
在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粮弹两缺之际,吕惠生毅然以地方领袖的身份,四处奔走,筹划募捐,不遗余力,为江北游击纵队的组建和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1941年5月1日,皖中地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无为县抗日民主政权,吕惠生任县长。
1942年7月,吕惠生任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皖中行政公署政务头绪繁杂,从减租减息到武装民众、从财政经济到文教卫生事业,吕惠生无不恪尽职守。他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轻装简从,深入农家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他注重文教工作,领导创办了皖江各县联立中学。
被捕受尽折磨,英勇就义
吕惠生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领导完成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水利工程——无为长江大堤黄丝滩江堤的建设。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工程胜利竣工的消息,赞扬它是抗日民主政府的出色工作。为了表彰吕惠生的贡献,该江堤后被命名为“惠生堤”。
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和皖江行政公署奉命北撤,吕惠生在北撤途中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使用了种种手段来威胁、折磨他,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敌人无计可施,于1945年11月13日将吕惠生杀害于南京郊外的六郎桥边。他在狱中留下遗诗一首,以抒怀: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
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