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进入统分环节 成绩或月底公布
举办学校发展规划 专家论证会
校园暴力,打痛了谁?
足球队迎战北京国安U13梯队
国内名校挤破头,不如“直通”世界名校
字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6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
校园暴力,打痛了谁?

记者 李华 陈昌奇 杨一苗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 陕西女孩被殴“失联”;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虐……这些近来发生的校园暴力让人吃惊、令人发指。

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们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该如何反思、管住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是教育之殇,不仅给孩子造成恐惧,留下心理阴影,也造成孩子对他人、对社会的仇视与抵触。恶性事件屡禁不绝,人们会问:这些孩子都怎么了?在他们意识深处,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暴行?家庭、学校、社会,该如何反思、检讨,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有专家分析,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反思这类事件的多发,这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致力于儿童情绪管理和暴力预防的陕西“梦想校园”项目负责人黄烜说,如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从社会深层次原因来看,如今,“独生子女”式的社会结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等问题更值得深思。

虽然有关部门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但笔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会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为处理原则,可能会出现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处分,极易再次施暴,且对身边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专家指出,对这类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预防校园暴力必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

笔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前我国法律并未对校园暴力作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有专家建议,法律可以探讨设计新的制度和教育矫治措施,加大惩戒力度。

多名专家指出,将法制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生教学计划,将学校与课堂建设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严加惩戒不是目的,教育矫治才更为迫切。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