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好干部朱潜 俯首甘为孺子牛
2015年6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扶贫好干部朱潜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记者 邵华
深入困难群众家中慰问
调研帮扶
慰问困难群众
 

从省会合肥出发,上高速,经六安,过霍邱,越淠河,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两个小时后,汽车驶入了一条狭窄蜿蜒的乡间公路,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彭塔乡慈佛寺村赫然在目。这条路,扶贫干部朱潜拖着病弱的身体往来奔波了七年。

七年来,除了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长、副厅级组织员的身份,作为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朱潜还是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上万村民心中念念不忘的好亲人“潜子”。修路、架桥、通电,招商引资,朱潜不仅提高了贫困乡亲的生活水平,还走入群众心中,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塑造了新时期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村里来“大官”了

在彭塔乡慈佛寺村村民的眼中,朱潜这个“官”不一样。回忆起朱潜在村里扶贫的点点滴滴,村支书刘昌春记忆犹新。2009年,安徽省开展了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和“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朱潜选择了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进行扶贫。第一天来到村部,朱潜就对前来迎接他的村支书刘昌春说:“不要安排我住在干部家里,我要吃住都在普通百姓家,听上面听不到的,看上面看不到的,了解上面了解不到的。”

提到朱潜,67岁的老汉张应合直抹眼泪。张应合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他的老伴精神方面有问题,家务无人料理,屋子里脏乱的一塌糊涂,就连左邻右舍都懒得到他家串门。张应合做梦都想不到,朱书记一到村子就选择了到他家了解情况。

张应合永远也忘不了朱书记来访的那一天。身材高大魁梧的朱潜推开了他家那扇破旧的木头门,一屁股坐在落满厚厚灰尘的板凳上,接过张应合递过来的一碗凉白开——黑乎乎的碗里还浮着没有刷净的油花,毫不犹豫的一口气喝下。张应合感动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这个书记像自家人,没嫌弃俺们。

朱潜与慈佛寺村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朱潜还是个毛头小子,下放至此做知青。在慈佛寺村的几年,他干过农活,教过书,与当地的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一位姓高的老大娘,虽然家庭贫困,但在快过节的时候,还是让自己的小孙子送给朱潜一只煮好的鸭腿。她说:“你们城里的娃娃背井离乡不容易,不能让你们受罪。”朱潜深为当地百姓的淳朴所感动,即使后来返城,当上了省里的干部,他也一直念念不忘当地的百姓。

三十年后,朱潜换了一个身份再次来到慈佛寺村,却发现村庄像是时间被冻结了一样,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片破败荒凉:扎破车胎的粗粝砂石路,低矮破败的泥墙瓦房,电压低到用电饭锅煮饭都会跳闸,这让朱潜感到深深的心痛。他暗下决心:这里什么时候变好了,自己的扶贫工作才算结束。

领导爱攀穷亲戚

看到当年的“潜子”又回来了,村民们既高兴又担忧:“他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扶贫一两年,做做表面文章就走了呢?”

这一次,村民们实在多虑了。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村民们渐渐发现,朱书记还是当年的那个“潜子”,一点都没变。哪里有困难,朱书记就出现在哪里;谁家最穷,朱书记就与他攀亲戚结对子。村民们感激地说:“他是我们的好书记,好兄弟,好亲人。”

在村民刘永江看来,朱书记是他感激不尽的“救命恩人”。两年前,刚出家门准备到地里干活的他突遭横祸,被一辆摩托车撞飞。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大脑被撞成重伤,腰部粉碎性骨折。肇事者当场死亡,而其家人也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本就不宽裕的刘永江倾其所有并求亲告友借了20多万元。钱花光后,尚未脱离危险的刘永江只得提前出院。由于再也无钱购买药物治疗,刘永江病情突然恶化,生命垂危。老伴急得失声痛哭。朱潜得知这个消息,亲自上门送来1000元为他买药。老伴雷长芳抹着眼泪说:“潜子是我们家的恩人。”

对于村民王胜明来说,朱书记是比儿子还要亲的人。几年前,王胜明和老伴所住的三间土墙房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修缮期间,他本打算到儿子家借住,但因为家庭关系不和,儿子已出门打工十多年。朱潜了解到他的难处,亲自给王胜明的儿子打电话,协调解决了此事。此后,朱潜又帮他联系了园林场清洁工的工作,让老两口增加了一些收入来源。

朱潜所做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他们把朱潜当成好兄弟,好亲人。对朱潜的称呼也从朱书记,朱部长,逐渐变成了“潜子”、“朱潜”。当地的干部感慨道,这么多年,朱书记地位变了,对农民感情未变;职位变了,对村干部的情感未变;权力大了,为群众谋福利的心没变。

“潜子”来了都好了

据村支书刘昌春介绍,慈佛寺村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朱潜通过走访调研,和村干部一道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先急后缓,标本兼治的扶贫三步棋。

除了通过募捐、结对帮扶等途径解决村民的“生存问题”,朱潜还下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两步棋。

朱潜千方百计协调省交通厅并争取上级的支持,推动建成了彭塔乡南北通行的左单路,不仅解决了4.3万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题,更促进了当地农产品运输和经济发展;为了解决用电难题,他找到省能源局等部门求助,争取了16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35KV变电所;经过他多方奔走,还促成了省财政等部门支持重修了三道行大桥,为慈佛寺村两三万群众搭起了一条防洪撤退的生命通道;同时,他还四处“化缘”建成了一所希望小学,兴建了一座电灌站,保障了慈佛寺村10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

除此之外,朱潜鼓励帮助村镇干部四处招商引资办企业。2011年,第一个回村办企业的刘传好投资1200余万元,建成了慈佛园林有限公司。公司开业那一天,刘传好动情地说:“是朱潜扶贫的故事打动了我,他作为省里的干部都能这样,我更应该为乡亲们出点力。”在朱潜的帮助与协调下,慈佛寺村先后引进了6家企业,吸引本村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慈佛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桥架了,电有了,村民议事厅,村民办事厅,村民卫生室,农家书屋,路灯,运动场等等,从2009年的村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到2014年的8000多元,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乡亲们都说:“潜子来了,这里一切都变好了。他哪里是省城来的干部呢,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逛淘宝的好干部

朱潜说,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上班几十年,从家到单位的路他走了无数次,但他却不知道路上有几家商场,甚至从没到路边的商店买过东西。作为众人眼中“工作狂”的他却不像众人想象中那么无趣。

他很新潮,乐于接受并掌握新事物。生活朴素的他以前经常骑着摩托车去批发市场给家人买衣服;有一次,他穿着一身帅气的西装来上班,面对同事们的点赞,他开心地说:“淘宝上买的,150块钱两件,你要不要?”朱潜刷微博,看微信,经常在微信工作群里“指点江山”。

但,就是这样一位每天打满“鸡血”,奔波忙碌的“工作狂”,却是一位身患多重疾病的病人。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饮食。过度劳累再加上饮食不规律,让他罹患胃癌,切除五分之三个胃。让人感动的是,术后,他仍然坚持正常工作,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卖力加班。冠心病、甲亢、腰肌劳损、颈椎病等等都让他的家人心疼不已,朱潜却坚持奉献在组工战线,甘当为民服务的“老黄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