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的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个黑暗灰色的日子,那一年我高考落榜了。
望着风烛残年的父母和凌乱破败的庭院,我没有任何犹豫,决定和村里的伙伴一起去淮北的建筑工地打工。一向沉默不语的父亲,用黯然、焦虑的目光凝视着我,喃喃细语:“读了十多年的书,就这样放弃?”随后,父亲用他那粗糙的大手在潮湿的眼睛里抹了一把,扛上锄头就走了。
望着父亲佝偻的背影,看着父亲那浑浊的泪光,回想着父亲那句沉甸甸的话,我的心又碎了:是的,十多年的辛苦真的就这样付之东流?就这样轻易放弃?我再次陷入了沉思。那一夜,我听到父亲房间里长长的叹息声和长烟袋“吧嗒、吧嗒”的抽搭声,我知道此时最纠结最痛苦的就是父母。痛定思痛,在父母焦渴和期盼的目光里,我决定再赌上一把。于是,我又回到学校,开始了复读的日子。
复读,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磨砺,是灵魂的一次炼狱。每天迎着五更起、枕着月儿眠,过着寝室、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枯燥而单调的生活。相对于这些,内心的孤独、苦闷、失意和彷徨,才是最大的苦痛,它像一盘虬曲的蛇一样盘踞在灵魂深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陌生的信件,来自于遥远的西宁,落款居然是父亲的名字。我惊愕万分:这怎么可能呢?一向没有走出过乡村的父亲,怎么可能一下子去那么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况且,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怎么会写信?
信确实是来自父亲,只不过是由他人代写的:
儿子,你去了学校之后,我就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来到西宁的一家砖窑厂,虽然活是累点、苦点,但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至少每月可以挣三十多块钱,够你和家里的开支。儿子,不要挂念我,我一切都好!儿子,你知道吗,当你重新走向学校时,爹的一颗心总算安顿下来。不是爹逼你复读,而是爹担心你干不了体力活。再者,我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比别人差!有儿子在,爹就有希望!儿子好好地干,爹相信你……
信的落款,歪歪扭扭地写着父亲的亲自签名(印象中父亲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我真没想到从没有跨出过村庄的父亲,一下子去了那么远的地方,更没有想到沉默如山的父亲,对儿子竟有那么多肺腑之言!父亲的信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那颗颓废、迷茫的心;父亲的信又像一支催化剂一样,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父亲的信更像甘露一样,滋润着我那龟裂的心田。
由于学习的繁重和惨烈的时间竞争,我没有时间给父亲回信。但我把签有父亲名字的信件工工整整地珍藏起来,同时像信物一样珍藏在心里。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段时间,我总会收到父亲的签名信件。一年下来,整整收到十三封。正是这十三封“亲笔信”,成为我情感的催化剂和助推剂,激励我前行,鼓舞我奋进,努力向前、向前,再向前!
第二年高考,我终于圆了父亲的梦想,收到红艳艳的录取通知书。我想把这份喜悦第一时间传递给父亲,便给父亲去了一封加快信。那是我第一次给父亲回信。不过,那次,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