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村叠罗汉:66套惊险刺激的叠高游戏
发祥地:歙县
叠罗汉,古称“踏肩”,明代传入古徽州后,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叶村叠罗汉在歙县三阳乡叶村是广受关注的一项民俗游戏活动,它的起源与和尚有关。据说明末有个叫惠安的和尚,来叶村村郊和尚寺挂单,因爱环境清幽驻此地为住持。适逢乡试,想起当年屡考不中、受人讥笑的往事,心有不甘,遂顶俗名应乡试,竟中头名解元。朝廷欲封他为官,他却上表自承欺君罪,皇帝念其心诚不罪,反赐“解元寺”匾,令其回叶村仍为住持,该寺自此称解元寺。乡人将子弟送入寺中,日习文夜习武,僧俗结下许多善缘。
叠罗汉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某年盗寇掠村,惠安带领僧俗子弟御寇,乡人避入寺中。强盗攻寺,惠安与众子弟搭人梯帮助乡人翻庙墙脱险,自己与子弟却葬身火海之中,事后乡人通过叠罗汉纪念。
另一说某年解元寺失火,乡人往救,叠人梯向庙顶泼水灭火,之后和尚仿人梯叠罗汉,纪念火灾教训和乡人救火之德。
在每年正月,叶村叠罗汉由两三人到十几人不等表演,通过骑坐在下层人肩上的方式实现叠高,并变换不同的程式,动作变化多样、惊险刺激,并配合相关活动,以起到祈福辟邪的美好希望。所以,这项游戏从根本上来说,因为难度的限制,无法在全民中普及。
叶村叠罗汉依大小年不同。大年即闰年(农历闰月的年份),所有叠罗汉程式套路要分两夜演完,旅居在外族人要尽可能赶回村参加活动。小年活动套路可略减,旅外族人亦不一定要求回乡参加活动。
叶村叠罗汉活动由罗汉班组织,罗汉班最初由洪氏30岁至70岁男性族人组成,五至七人不等,自行推举罗汉头一人主持叠罗汉事务。若干年里,罗汉头人选相对稳定,罗汉班成员则不断变化。每年岁末,罗汉班在宗祠集议新年叠罗汉有关事务,拟出一份推荐参加叠罗汉族人名单。罗汉头根据罗汉班的决议,确定来年叠罗汉活动的规模,如叠哪些程式、选多少罗汉等。同时,对罗汉班的推荐名单进行年龄、力气、体重、灵敏度等各方面考虑,确定角色,列为入选罗汉(每年25至35人不等)。最后向入选罗汉分别发出《罗汉帖》,接到《罗汉帖》的男丁,深感荣幸,将帖供于堂屋案桌正中,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务待命。
叠罗汉系列活动,一般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十八结束,为期十三天,其中排练九天,正式演出两天。
正月初六傍晚,罗汉头领着罗汉们敲锣鼓、放爆竹,去解元寺接罗汉老郎牌位。现在解元寺已毁,如今是在原址重建的一个约三平方米小庙,堂壁须弥座上供着“解元古寺罗汉老郎尊神之位”的描金牌位。罗汉们焚香礼拜后,罗汉头取下牌位,交由“金顶”( 叠牌坊最顶端的小罗汉,以化妆金色脸而名,亦称尖顶)捧,敲锣打鼓回村,村人执棒香在村口夹道迎接,簇拥着将牌位安置于排练处案桌上,谓老郎坐镇排练,供奉至本 年叠罗汉活动结束。当晚,罗汉头带领赤膊赤脚的罗汉们“练谱”。
据古人传下来的《罗汉谱》记载,“叠罗汉”共有66套,即66种造型,取六六大顺之意。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以张巡死守睢阳”为题材
发祥地:绩溪
“游龙舟”、“抬五帝”、“跳旗”又称石川船会,也称善会,是“以张巡死守睢阳”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为题材,祭祀英烈而举行的活动。多年来,石川村投资投劳修建了“五帝城”。石川村人还按照当年的模式,制作了木质龙舟、五帝神像和跳旗,保存着几百年来特有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完整的游艺项目,走街串巷地展示。
首先,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街串巷游艺展示民族威风。同时进行以纪念五帝为主题的跳旗比赛(赛旗游艺)显示技艺,增强节日气氛。
“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一般在农历大年(有闰月年份)的六月份举行。所谓的“船会”的主要内容“游龙舟”,是纸制龙舟,龙舟上有二十四位神像,分别为船头的大王雷万春,船尾的小王南霁云,中央制一小庙,庙中的神像为张巡和许远,还有十多尊形态各异的勇士神像分列龙舟前后,另外还有一尊奇特的神像是“二脸驮太子”,相传“二脸”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在其肩上坐的是太子,龙舟的两边有八名水手,呈划船姿势,龙舟、五帝神像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制作艺术。
“船会”中,游龙舟为重头戏,龙舟从村头抬到村尾,又回到村头,来回两三次,每到一处宽阔地带,抬舟的几十人把龙舟放在手肘上,身体靠着龙舟,游荡起来打圈子,称之为“荡船”。
“跳旗”是船会最精彩的一天,上午是“跳旗”,就是擎着大旗赛跑。下午“祭旗”,各隅旗手扛着大旗围着祭旗坛跑三个圈,考验着旗手的耐力和力道,比较哪隅跑的圈数多,坚持到最后,哪隅就获最终胜利,获得全村人的尊敬。最后,把旗扯下,烧掉,祭旗结束。
三阳打秋千:一个村子数千人的集体行动
发祥地:歙县
在很久以前,三阳村的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每逢春节及元宵节,接观音菩萨等重大活动时候,都要在洪氏祠堂、水口庙观音寺及全村主要街道,载歌载舞“打秋千”,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打秋千,最主要的是要有秋千,秋千架高丈余,呈十字状,可前后旋转,四个女孩子扮作秋千姑端坐在秋千架上。底盘有四个小木轮,由十个青壮年推着秋千架前行,四位秋千姑都是八九岁的女孩子,都是从三阳村的女孩子中挑选出来的,相貌端庄甜美。据说以前的“秋千姑”都是男扮女装的。
她们穿着白、红、绿、紫四种颜色的服饰,秋千架游走过程中,里面的十字架也在不停地转圈,像风车一般,让四个孩童轮换着在正面出现。停止转动的时候,出现在正面的总是白衣童子,扮演的是观音的角色。
秋千架上的四位千秋姑象征着春夏秋冬,寓意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位秋千姑端坐在转动的秋千架上,放声歌唱。唱的歌曲有《人间美景胜天堂》、《普陀庵》。过去是用三阳的方言演唱,但是现在也已改进,用普通话演唱。
秋千姑坐在秋千架上边荡边唱,韵味十足。打秋千队伍绕着三阳村走一圈,称“踩街”。锣鼓开道,舞龙助兴。身穿古装,脸带彩妆的少男少女称为“地兴”,跟在秋千姑后面保驾护航。队伍浩浩荡荡,全村的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跟着秋千姑行进,把三阳村的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好不热闹。
三阳的打秋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两根绳子吊一块板,人坐其上前后摇晃的荡秋千。打秋千有特制的秋千架,它有一木制底盘架,下安四个木轮,架腰扎二杠,六个青壮年分站在腰杠两旁,可以推行着秋千架前进。底盘架中央竖两根木柱,二木柱间支起一十字架,十字架四端用绳索各悬秋千板一块儿,其中一块儿是铁板,停止转动时起稳定作用。底盘架四边用细杠支起小巧玲珑的彩篷,遮于十字架上方,底盘架及彩篷皆装饰精致、华美。如果说一般的荡秋千,只是一个人或几个好友之间的一种嬉戏活动,那么三阳打秋千,却是一个村子数千人的一种集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