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了一趟安徽旌德的朱旺村,这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的朱姓村民多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朱旺村的建筑多是典型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风格,一座座徽派建筑静静地在这里伫立,徽文化也在这时空的延续中慢慢沉淀下来。
从村口进入,村中几乎难见游人,倒是村民们三三两两或悠闲坐在门前,或斜靠路边“美人靠”上,边聊着家常边弄拣着手中的活计,全然不顾是不是有游客来。时光在这里也似乎停滞不前,小桥、流水、人家……,鲜有游客的嘈杂,有如钟摆的慢生活让这里多了一份宁静和从容,似乎外界的忙碌、浮躁都与这里无关。
村中,一条名叫朱溪的小河穿过村庄,将小村一分为二。说是河,至多算是一条水溪。朱旺村的村民们习惯了这样依溪而居,枕溪而眠。行走在村中,朱溪河边的石阶上不时有村妇捣衣的身影,伴着水声、捣衣声和村妇们交谈的欢笑声,这样的画面即使算不上完美,却也充斥着久违的亲切感。据村民介绍,先前的朱旺村曾经也是宗祠巍峨、商贾云集,很是兴旺,直至民国期间,才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走向衰落。
朱旺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桥多井多,穿村而过的朱溪河上共有十三座石桥,这些石桥又与间隔分布在溪水中的九口水井,共同构成了朱旺村“九井十三桥”这一独特的美丽景致。这些水井曾是村民们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如今,依然有不少村民选择挑着水桶来这里担水。围绕这“九井十三桥”的说辞很多,一说“九井”寓意着朱旺村要出九个进士,“十三桥”当地方言谐音为“十三朝”,大概意思是说朱旺村要出统治十三个朝代的皇帝,这些虽不可信,但无不承载了朱旺先人们对后人的美好期望。
唯美的徽派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徽州三雕在朱旺村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有四五十幢,著名的有垂裕堂、绍训堂、五子登科楼和二十四葵花堂等。这些古建筑屋檐上多脊兽相望,气派不凡。入得院门,举目皆雕梁画栋,门扇、隔窗上多刻有花鸟鱼虫。其中,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二十四葵花堂,可谓是徽州砖雕的典型代表,它门楣上方镶嵌着一排形状各异的葵花,原先有二十四朵,象征二十四节气,可惜有两朵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站在这些古建筑前,仿佛自己走进了那尘封已久的历史镜像中……
徽州文化离不开徽商。朱旺村至今仍留存着朱氏徽商的历史气息。村中现存一处名叫“菜籽号”的钱庄当铺,建于清道光年间,据村民介绍,当年这家当铺商号在皖南一带可谓是大名鼎鼎,分店先后开到了扬州、宣州、郎溪、泾县等地;村中的“兴隆号”则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朱氏徽商中经营中草药的重要商号,据说,当年这家商号门前的一幅对联十分“抢眼”,上联“司静是养生妙术”,下联“绝欲乃延寿良方”。
朱旺村人不仅经商有道,对教育的投入也是“财大气粗”。当地有句谚语,叫“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当年外出打拼赚得盆满钵满的朱氏徽商们回到故里后,一生积蓄除了用来购地建房外,就是捐资办学了。如今,朱溪河边的凫山书院依然保存完整,塾堂里老先生领着孩子们诵读诗书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