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名村镇“诉说”江淮传奇
2015年5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名人与名村镇“诉说”江淮传奇

坑口村
黄村笃诚堂
龙川胡宗宪尚书府
 

天长龙岗村 皖东状元只一人

龙岗,古时又称“芙蓉冈”,据说原是高邮湖泥沙淤积而成的一片高地,犹如花瓣,状若芙蓉,因船民们经常在这里停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小镇三面环水,碧荷万倾,芙蓉点点,遂成名副其实的芙蓉冈。

民间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站在南京的紫金山上,发现江北离南京不远处常升腾起一股紫气,扶摇直上,数日不息。这股紫气被人称之为“天子气”,预示着又将出一位能人与朱皇帝争夺天下,一天不容二日,朱元璋立派谙熟地理风水,有地仙之称的刘伯温前去破掉这股“天子气”,以绝后患。

刘伯温领旨北巡,不日来到天长境内,发现紫气就是从芙蓉冈上升起的,贵人很可能就在此孕育诞生。于是就派人在镇上依八卦之形建了七十二眼砖井,密布于大街小巷和深宅院落之中,宛如七十二根铁钉把地脉牢牢地固定起来,使它不能松动,以期借用天上的七十二地煞星来降服“天子之气”。还把“芙蓉冈”易名为“龙岗”,取意龙不离水,一旦上岗,就必定遭难,从此,芙蓉冈的“冈”字头上加了个“山”字,意在用一座“山”把龙狠狠地压住。

龙岗不大,到清朝时也不过区区几千人,但“诗书传家”的文风经久绵延,出过戴府一状元(戴兰芬)、文武双探花(韦镜湖、韦镜川)和兄弟四进士(陈于荆、陈于豫、陈以刚、陈桂森)。

戴兰芬是天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出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家中14代皆为秀才,父亲戴景和以教书为业。戴兰芬从小聪颖,读书用功,在父亲躬育下,6岁即能赋诗属对,14岁补博士弟子员,18岁为廪生,27岁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恩科乡试时,中了举人。

道光二年(1822年),为道光皇帝登基而专设恩科会试,戴兰芬进京赶考,考中该科状元——殿试进士一甲一名, 夺魁天下,时年41岁。戴中状元后即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著述有《香祖诗集》《望明轩诗赋》等。

说起陈门四进士,不仅文采超群,而且政声斐然,尤其是陈以刚更是名噪一时,陈氏家谱中还记录有郑板桥拜见陈以刚的趣事。按出道先后,郑板桥属于后学晚辈,因为敬贤又恐遇到欺世之徒,某天装扮成一个磨镜工人,手拿串铃,来到陈府门前叫唱,陈以刚隔墙听歌,兴起惜才之心,招至府内引为至交,并且留郑板桥在家谈学论道,一连住了20多天。陈、郑二人自此往来甚笃,郑板桥也因此在天长留下不少真迹。

祁门坑口村 岳飞建下骑鹿阁

清新、婉约、静谧,像一个尚在深闺中的江南女子,坑口就是这样的形象。

它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古名“竹溪”,大概是因这里的翠竹和绕村流过的文闪河而得名。村子为颍川陈氏宗族居住地,始建于唐僖宗六年(公元910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坑口“陈氏宗祠”建于宋,由陈氏十五世祖万八公召集陈氏弟子共同建造,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至今有432年。宗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宗祠前方正中是石板道,两侧是青一色的鹅卵石路面。祠前有圆形石础四座,石础置放方墩之上,上刻录的“恩进士”等字样依稀可辨,此础专为南宋进士陈樾而造。

坑口村城楼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题的词。宋钦宗靖康年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说宋钦宗有天做了一个梦,与一骑鹿仙翁下棋、聊天,并与仙翁一道骑鹿南巡,在经过闪里镇坑口时,被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所陶醉,而当时岳飞正打仗安营在坑口村,于是便下圣旨叫岳飞建造一个城楼,并题词为“骑鹿阁”。因为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古时的文武百官经过这里都要下轿下马。

泾县黄田村为孝道而建的洋船屋

黄田是与查济齐名的古村落,朱一乔和笃诚堂的传奇更为它添彩。笃诚堂的外形酷似轮船,人们称之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刚刚出现洋船,而在交通闭塞的黄田山区,就已造出了设计精巧、结构别致的洋船屋,堪称是件奇事。

朱姓是黄田的大姓,黄田朱氏和休宁朱氏同宗共祖,都是明代开国谋臣朱升的后人。

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并成巨富。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讲述外面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朱一乔的母亲和妻子在听到“洋火轮”的情形后,产生了想见一见的愿望,因交通落后加之缠足致行动不便终未如愿。

禀性孝顺的朱一乔为圆母亲夙愿,便与儿子商议修建了这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房屋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借以遮蔽里面的建筑。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正在逆水而上。

绩溪龙川村不能被遗忘的抗倭英雄

龙川村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明代先后中进士者24人,素有“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之称。

唐代,绩溪出了个散骑大将军胡宓;

宋代,出 了个以两劾秦桧而名垂青史的监察御史胡舜陟;

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

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

近代,出了著名学者胡适。

提起明朝嘉靖年间抗击倭寇的战事,人们大都知道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但却很少人知道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比戚继光更为重要的抗倭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胡宗宪。他在消灭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胡家世代为官,其伯祖父胡富曾任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其父胡尚仁是个知书达礼的乡绅。生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且有浓厚书卷气的家庭,胡宗宪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学文,夜学武,二十岁不到,其文才武功已闻名江南。

他常与江南名士结交游猎,不愿进入仕途。其父胡尚仁见儿子有将相之才,况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不出来施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未免可惜,就劝他进京赶考,谋取功名。

嘉靖十九年,胡宗宪考中进士。先后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浙江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在浙江抗击倭寇时,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他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在一段时间内暂告平息。

现在龙川村中央,还建有一座胡宗宪尚书府,被誉称“徽州第一家”,经过五百年风风雨雨,是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胡家老宅。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是徽文化的活课本。历史上曾七世同堂,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私塾,唱大戏,请郎中,祭神拜佛……可以说,它是整个古徽州迄今保存最完美、气势最雄伟、结构最复杂的明代建筑群,是徽州仅存下来的一座最完整的官宦之家。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