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干尸疑案”警示救助公开
你拿什么对冲本领“折旧”
河南省长谈大气治理:一堆人得病要财富干吗用?
下一篇4 2015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阳“干尸疑案”警示救助公开

□范子军
 

2014年10月3日,13岁走失男童王志强被河南信阳警方送到信阳市救助站,2015年4月18日死亡。近日,死者家属在辨认遗体时,看到走失男童十分消瘦而且身有伤痕,进而指责警方存在失职行为,救助站没有尽到救助责任,并称“信阳救助站将13岁小孩活活饿死、打死,尸体成‘干尸’”。(4月28日《南方都市报》)

网络曝光男童遗体图片让人不忍卒睹,“干尸”疑案的出现无疑再度警示亟待建立救助联动和信息公开机制。

就个案本身而言,按照当地民政部门的说法,王志强经常走失,派出所部分民警认识他,多次将其护送回家。既然如此,派出所接到家属报警后,只要及时跟救助站核实沟通,很快就可以得到确认;假如王志强走失被送到救助站后,第一时间在当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也许其父母很快就能找到,及时接其回家做出相应安置,之后的“故事”同样就不至于会发生。

建立救助公开机制的意义更在于,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救助部门工作的监督,促使其规范管理、人性化服务,避免出现因工作失误等原因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以及因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引发的社会误解。比如,在救助场所安装监控设施,便于掌握、了解受助人员的动态情况;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不定期走访救助部门,了解被救助人员的安置、生活情况,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意见、建议等等,或有助于敦促救助部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严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4年12月,信阳曾经发生过一起17岁少年被送到精神病医院后猝死的事件,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有关方面曾要求彻查责任、汲取教训、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而王志强被送往信阳救助站正是在这一时间节点,尽管有关细节有待调查得出权威结论,但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拿出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民政救助是良心工作、爱心工程,体现的是政府关怀和社会温暖,需要带着感情拿出足够的热心、诚心和耐心去做。一段时期以来,个别地方救助单位绳拴受助儿童、睡草地甚至虐待现象时有曝光,既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切实秉持为民理念,改进服务作风,更要求救助公开倒逼规范救助、温情救助、有尊严的救助。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