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会馆,半部商业历史。
为开会和聚会而建的会馆,兴起于明初,兴盛于清代,在近代走向衰落。早期是为了方便举子应试,后来会馆之风由京城蔓延到全国,商人会馆反倒后来居上,成为会馆的主流。
这些会馆,凝聚了各地商帮的势力,各行商可以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利益,除了调解商业纠纷,还可以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会馆以其雄浑气势设馆筑园,有些甚至堪称建筑杰作,雄伟而庄严,精美而整齐,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木刻、石雕、彩绘、刺绣,一砖一瓦都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各地的商帮会依托商业活动,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说茅台酒的传奇:清朝初年,常驻贵州怀仁县茅台镇的陕西会馆一个姓刘的陕西商人,乃关中西府柳林镇(西凤酒产地)人氏,见当地白酒紧缺,遂从家乡请来一位姓田的酿酒师傅,按照西凤酒的配方开始造酒。到了清末,盐商华联锋和盐商王立夫在茅台创建成义酒厂和荣和酒厂,茅台酒产量大增,渐成名酒。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曾经的商帮已经消亡了,但这些会馆仍然在诉说着其辉煌的历史。本期策划所写的安徽境内曾经建的各省会馆,也许你曾听说过。
安庆
舞台不向外开放的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是指由江西籍的在外商人等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筹建人是乾隆“天地人”三才之一的“地安”:曹秀先。他是乾隆元年(1736年)二甲第二名进士,曾移居米市胡同,将其原宅捐为江西会馆,并为之题写匾额。
现存的江西会馆主要有新加坡江西会馆、安庆现存江西会馆、安徽六安叶集江西会馆等。江西会馆民国时期曾统计,北京共有会馆402所,其中江西会馆就有65所,为各省之冠。
据资料显示,1921年至1936年,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安庆各家会馆难以维继,不得不将其旧址改为戏院和学校,湖南会馆曾改为华林大戏院和三湘小学,徽州会馆改为皖江大戏院,江西会馆改为江西小学,解放后改为依泽小学。
安庆现存依泽小学内的江西会馆,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光绪年间,江西同乡又出资重修,现存建筑为3500平方米。
在全国,现存的江西会馆除了安徽安庆,还有北京、安徽的六安叶集。叶集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而在明清时期,却是河南、江西、湖北和安徽通商的重要商埠。叶集江西会馆位于安徽六安市叶集试验区北街,原建筑有前进戏楼,中有大殿一栋,后殿两旁各有厢房1栋。现存后殿1栋,面阔3间,进深3间,五架梁,抬梁式建筑,硬山、青砖、灰瓦、木结构建筑。正殿为明万历年间建造,清代重修;厢房为清代中后期仿明代建造。占地750平方米。
这也说明江西会馆在安庆的建设,应该是在清代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而安徽是在康熙朝分省,所以才有省治安庆。
江西会馆建有供戏班子演出的舞台,舞台两侧有演员候场用房,分别题“出将”、“入相”门额,江西会馆舞台另一不同之处,就是从不向外开放,除江西同乡聚会外,一般不请戏班子演出。清同治年间任安徽巡抚的吴坤修,是江西新建人,主政时期,曾敦请江西会馆率头出资,重修老城振风塔与大观亭这两大景点。
两广会馆曾资助省长吕调元
广东会馆是在光绪初年建立的,地点在柳林,大门紧靠宣家花园,坐北朝南,内有戏台,门头上有石镌“广东会馆”四个大字。而两广会馆本身是广东会馆,广西早期没有建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清军攻陷安庆,太平军中战士大部分出自广西,破城之时,屠杀殆尽,民间能存留下来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长时间广西在安庆没有单独会馆。经过一段时期安定,人数渐增,由于两广毗连,形成一家,才与广东会馆合称为两广会馆。
两广会馆会长魏步青,原籍广东潮阳人,监事陈端毓,字春圃,广东揭阳县人。一般会馆会长,要推选乡人中出类拔萃人物担任,而魏步青、陈端毓都是一般平民,魏步青之所以担任会长,与两度出任安徽省长的吕调元还有一段微妙关系。
吕调元在未发迹时,曾在安庆读书,与佑圣观刘老道和魏步青结识,因吕家境清贫,生活上时有周济,在吕调元赴京赶考时,缺乏资金,刘和魏资助银子50两。以后吕调元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做了安徽省长。在魏步青60大寿时,吕调元坐了四人大轿,亲自登门拜寿,门口派有警士站岗,魏虽不做官,也就身价百倍了。
会馆经济来源多由两广官员、富商捐助,每年清明节这天,两广同乡举行大集会,会馆会向大家公布账目一次。
亳州
花戏楼边有个湖广会馆
在亳州花戏楼街中段,有一条往西的老街,民国前叫天鹏街,民国后改为了新民街。湖广会馆就坐落在新民街的中段路北,离涡河约100多米。
院子里现在还保留一座非常大的古建筑房,房屋长宽各11米,121平方米,外观是青砖青瓦,古朴淳厚,走廊里两根直径约60公分的木柱,犹如两条青龙守护在大门的两旁,柱子上方到屋顶均有精致的木雕花纹图案,大门两面的前墙3米以上是用木框装的,木框内均有木雕花纹,内屋顶、两个屋梁也均有精致的木雕花纹图案,走廊两头原先的半圆门已经堵住了,是在1983年房建部门修理时,把三块石碑砌在了两个门洞里,一块砌在了东面门洞里。
该墓碑碑文一部分字迹还可以看到,是清咸丰元年(1857年)所立的,碑文内容意思是:该会馆的土地是明万历年间所购买,先是湖北一药材商户的居住地,后到了大清顺治年间湖广两地的药商多了,就作为他们的歇脚处,就建立了楚商会馆了,到了康熙年间又与湖南湘商联合建立了住宿的地方。碑文称嘉庆年间大修一次,咸丰元年又大修了一次,这之间基本是50年一次大修。
有两块石碑砌在了走廊的西门洞里,一块是落款大清同治十年(1872年)的石碑,上刻有广东商人、湖南商人经商活动的情况,以及怎么出资修会馆的经过等内容,另一块是落款宣统元年(1909年)的石碑,上刻有广东商人、湖南商人经商活动的情况,会馆出资维修的商人也少了,维修的范围程度也小了,部分房屋已经房倒屋塌了。
到了民国军阀连年混战,加之日本的侵略,战争不断,湖广商人、会馆和亳州的其他商人、会馆一样走向了萧条和没落。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点成为了亳县筛绢厂,当时还都是老房子,后来经过多次翻修,都变成了现代的房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