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屏
父亲创作的《郑成功·背父报国》1979年4月正式公演后,观者甚众,好评如潮,取得了极大成功。郑成功的不朽事迹,文化复兴的大气候,是这一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剧本自身架构的完美,语言的精当,人物形象的真实饱满,事件发展的合情合理,共同支撑了这一成功。
应该说,戏剧刚刚展开时的郑成功,对于父亲郑芝龙的所作所为只是持怀疑态度,也许他还不了解父亲心里的想法,也许他是不相信父亲会做出有违大义的事情。疑惑不解的郑成功对郑芝龙说:“父帅用兵欠思量,/仙霞天险错撤防。/咽喉要地不扼守,/哪有那关篱不固,/止于家门把贼攘?/父帅啊!数十年纵横疆场见识广,/审军机怎能够措施异常?”但是,此时的郑芝龙主意已定,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对于儿子郑成功,更是没有放在眼里。为了防止郑成功做出什么举动,坏了他的“好事”,他命令家将以读书为名,将郑成功带至圣庙看押起来。
失望至极、气愤难当的郑成功面对此情此景,大喊一声:“爹爹呀”,唱出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呐喊:“天下荒荒,国步艰难!/四海汹汹,民何以安?/怎能忍,铁骑踏来风云惨!/怎能忍,关河蒙羞疆土残!/怎能忍,千村寥落蒿满目!/怎能忍,万姓流离血泪斑!/望爹爹以苍生为念把狂澜挽,/要学那岳武穆、文天祥、丹心报国,青史名传。”此时的郑芝龙“稍有感动”是合乎情理的,但因为“心中成见已定”,最终不为所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是忠君爱国还是孝亲护家?年轻的郑成功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第三场“焚衣明志”可以说是这部戏前半场的高潮。在这场戏里,郑成功完成了他的抉择,坚定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百姓的哭号,内心的愤懑,让郑成功说出了他的毅然决然:“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在听说父亲郑芝龙不顾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卖国降清,郑成功忍不住拍案而起:“听此言不由我切齿痛恨,/爹爹他竟做了误国的罪人。/父与子志不一殊难同径,/从今后,是非、爱憎、恩仇、疏亲,/我定要详察分明!”
如果说,“焚衣明志”后的郑成功已经很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已经做好了与父亲决裂的准备,但毕竟父子情深,郑成功此时如果做出一刀两断的事情,还是有悖常理,显得匆忙、草率。真正促使郑成功义无反顾、矢志不移的是母亲的死。为了众多百姓将士,为了不给郑成功带来拖累,郑母毅然自刎而尽,母亲的死,让郑成功悲痛不已,国仇家恨集于一身,郑成功唱出了内心的呐喊:“老母舍生殉国难,/血染青锋痛心间!/儿的老娘啊……/凄然拜别恨难咽,/誓灭胡虏报仇冤!”
父亲郑芝龙公然降清,引狼入室;妹妹郑琳受辱被杀,血洒帅府。身陷重围的郑成功绝地反击,给踌躇满志的清兵以重创。在众将士的拥戴之下,郑成功建立旗号,率领父亲旧部,整合各路义士,背父报国,拯救天下于水火之中。正所谓:“胡虏凶残肆侵凌,/九州万众愤填膺!/今日建旗申大义,/三军将士意气腾!/天南地北多义旅,/报仇时机共可乘!/同心同德同歼敌,/攘除奸凶天下平!”
当剧场的大幕在“背父报国意惓惓,浩气长存天地间!”的合唱声中落下时,我相信每一位观众的心里,都会有一股正气回荡着,因为郑成功的故事感染了他们,因为郑成功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同时,郑成功的作为,也完成了他们对一种英雄主义的期待。
1979年,我父亲50岁,《郑成功·背父报国》首演剧团是合肥市青年京剧团。为了这出戏,父亲投入了极大热情,耗费了极大精力,排练过程中的每一处改进和创新,年轻演员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提高,都会让父亲欣慰、兴奋不已。35年后再回首,发现很多事情及细节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当时的氛围和情境,父亲当时的激情和状态,却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