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刘香慧便早早起床,做好早饭,然后帮妈妈梳理好头发后,便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17岁的刘香慧,早已撑起了一个家。
聋哑父母分外疼爱她
刘香慧的家位于蜀山经济开发区山湖苑小区,80平米左右的回迁小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父亲刘功林中等身材,肤色黝黑,今年52岁;母亲胡朝业扎着个马尾辫,个子不高,今年50岁。
刘功林的哥哥刘功树告诉市场星报记者,香慧的父亲还是9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发烧误诊,导致双耳失聪。母亲也是因为疾病拖延,患上了耳聋。两人同住一个村,后来经人介绍结为夫妻。婚后不到一年,便有了女儿刘香慧。“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逢年过节,他家的孩子身上都穿得簇新,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着给小香慧。”
父母亲想说的话,只有她能“翻译”
虽然父母亲都是聋哑人,但小香慧从小就孝顺懂事,家里农忙的时候,她会跟着爸妈到田里摘豆子、插秧等。后来村子回迁之后住上了楼房,父亲刘功林到开发区附近的工地上打工,母亲胡朝业在开发区找了一份环卫工的活。
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小香慧做好作业便去找母亲,母亲在马路上保洁,小香慧会跟在后面,给母亲拿扫把,母亲累了坐在马路边,她会帮着扫一段路。“在开发区的大马路上,经常看到一对母女一起干活,就是她们俩。”刘功树说。打扫卫生、给爸妈洗衣服、做饭,小香慧10岁的时候就会做这些。
两年前,父亲得了肺病住院了,正在学校上课的她心急如焚,一下课,她就跑到了医院。母亲从未离家一公里,也不认得出门的路,照顾父亲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肩上。为了给父亲补充营养,她会在放学后,煮好鱼汤,用保温壶盛满带到医院,看着父亲吃完。
父母都是聋哑人,也没有学过手语,一家人日常交流的手语都是自创的。“爸妈想说什么,只有我能懂。”香慧说,亲戚来了,或者出门办事,都是小香慧充当“翻译”。
简陋卧室里,墙上贴着“勤奋苦读”
在学校,小香慧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是中上等。放学回家,她会帮着妈妈做好晚饭,吃过饭刷洗好碗筷,然后开始学习到深夜十一点。在小香慧简陋的卧室里,墙上贴着一张“勤奋苦读”的座右铭。
这些年,父亲给人干苦力,一个月一千多元的收入,母亲因为身体不适放弃了做保洁的工作。父母看病,加上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家人的开支也不小。得知刘香慧的家庭情况,社区及时给予了帮助,将他们一家纳入了计生奖扶对象,并帮他们办理了计生家庭养老保险,逢年过节给他们送上计生慰问金,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勉强过得去。
“今年我读高二了,很想明年能考个好点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能照顾家里,还想带爸妈去苏州、杭州很多地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