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我省新医改实施首日,鼓励小病在基层医院就诊,报销比例也相应增加,那么省城的社区医院骤增了吗?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昨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实地探访】不拥挤不吵闹,基层医院挺“宽松”
昨天早上8点,记者来到合肥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多分钟后,陆陆续续有市民前来看病,但人数并不多,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大部分就诊者是慢性病患者。正在接诊的医生们表示,与之前相比,前来看病的市民人数并未明显增加。
“可以回家了,注意休息……”昨天上午,在合肥市荷叶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一位值班医生正在为一位老人办理手续,老人随后拿着一盒刚开的药品准备出门。
“您一个人来看病啊?”记者上前采访了这位老人。“我一个人,孩子都上班去了,家就住在旁边,方便得很,头疼老毛病了,开盒药吃吃就好了。”老人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附近绿怡居小区,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到500米。“我也没什么大病,就是平时有点头疼、咳嗽什么的,跟这里的医生都比较熟了,医生也都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根,很容易开药,也不耽误时间。”
在走廊里,一位年轻父亲抱着孩子在走廊里打吊水。孩子父亲告诉记者:“天气有点热,孩子不愿意进理疗室里吊,他也习惯了坐在走廊里,孩子小,经常会感冒发烧,都到这里来,大医院排队太熬人了。在这里直接就能找到医生,很快就能治疗。”
记者看到,旁边的康复理疗室中,还坐着5位打吊水的患者,除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其余4个都是老年人。 “我们这里,不需要挂号,也不存在挂号收费。患者就是直接找医生,有什么病,就找哪个科室的医生,很方便。”值班医生告诉记者,荷叶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10余万人,为政务区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的就诊量至少在200人次,医生的工作量虽然没有大医院那么大,但也不轻松。
【医生困惑】小病进社区医院,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们一天可承受的接诊量为150人,但实际上,目前我们一天的接诊量约为70人。”合肥市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光义医生说,虽然我省新医改已实施,但目前并未出现接诊量明显增加的情况。
“我觉得,社区医院就诊量不会突然激增,因为市民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诊习惯,而目前不少市民对新医改政策了解还不深。”刘光义说。
“我推测,未来社区医院的就诊量可能会增加1倍左右。”但合肥市车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主任也有自己的困惑,“目前不少社区医院面临着医疗设备少、陈旧的情况,希望后期硬件条件能跟上。”他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患者脑梗发作,在医院进行治疗后到基层医院做康复治疗,但有些政府办卫生服务中心并没有配给一些必须的药品,患者还是需要排队去医院取药。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被视作分流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但受医疗设备和人才技术影响,大部分市民更愿意选择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效应’难以显现。”合肥市井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孙辉告诉记者,目前很多社区医院都在改建,硬件设备改善较大,但软件上有脱节现象。如医疗设备和器械,还是原来的那一套,更没有系统的软件完成网上看病服务。
孙辉还向记者介绍了社区医院的一些“软肋”。“如今政府鼓励‘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社区医院也都基本实现了这一点,主要服务于一些老年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但我们目前针对进门入户还是停留在纸质建档水平上,网络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中心也算是大社区医院了,辖区有居民12.9万人,一天就诊量约300人次。在人员少的情况下,这个工作量也是蛮大的。今后,人还会更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最终实现将小病患者,引导进社区医院,还需要一些时间。”
【权威发布】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单全公布
目前,合肥市已经有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4家社区卫生站,从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还统一在门头“贴上政府标签”。
此外,目前,安医一附院、安医二附院、省立医院、合肥市一院、二院、三院等10多家三甲医院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对口支援制度,并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坐诊。未来,将以大医院为龙头,建立关系更为紧密的医疗联合体,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
下面是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名单,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