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客
3月29日,在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明确表达了对目前大医院医改的不满。“现在的医院院长之间聊天,都是问做了多少亿的营业额,而不是治好了多少的危重病人。”(3月30日《南方都市报》)
医院院长攀比营业额,不比抢救病人数量——钟南山的这番愤懑,印证了公众对医院的些许“观感”,其折射的,无非是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已褪色,而市场化色彩却日益浓厚,甚至已异化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医院公司”。
也就是说,医院院长之间不经意的聊天,将他们办院的宗旨诠释得淋漓尽致:医院的天职在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更在于赚钱不止。
假如院长将医院比做企业,目的在于营业额和利润,那么,病患者无疑就是医院的“产品”,医生诊疗治疗的是病,但赚的是钱。虽然说病人要的是健康,医院要的是利润,两者并不矛盾,但是一旦医院、医生“唯营业额”了,那么,患者的病体,难免不会成为医者赚钱的工具。
也就是说,当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纯粹变成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那么这种市场化导向必然会对医德形成挑战,于是,有人无病被“诊出”病来,小病被“诊成”大病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说我们司空见惯的开大处方、过度诊疗、重复检查等荒诞行为,不过是医生扩大营业额的手段而已。而患者除了挨宰外,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在医院看病、拿药花多少钱,患者并无“议价权”。
譬如过度医疗,现在一个人患有普通感冒,又是验血又是打针,诊疗一次就得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我国早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所有这些,不过是医院片面追求营业额的缩影而已。
当然,院长“以营业额论英雄”,我们不能因之以偏概全、因噎废食,完全否定医生这个行业,甚至妖魔化医生群体。毕竟,这些医生一直在守护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对他们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不齿于那些医闹者。若问原因,就是医院追求利润,错不仅仅在于自身, “以营业额论英雄”,院长们恐怕也是被“逼良为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