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富力杯”第一届广州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市级决赛鸣哨开赛,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为比赛开球。校园足球发展,在政策上会有何支持?王东在昨天的校园足球体教结合工作现场会上透露,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足球踢得好不会加分,但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3月25日《南方都市报》)
自足球改革方案推出之后,校园足球的发展在各地就方兴未艾,各种激励和刺激手段也应运而生。比如北京准备在2016年将足球项目纳入中考体育考试的选择项目,探索高中体育会考进行足球项目测试,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虽然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却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教育足球三年计划”的全面撒网,让人出现了“足球应试化”的焦虑。
发展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自由权,并且给予其他体育项目同等的待遇。简单来说,足球只是体育项目中的一种,但不能成为必须和唯一,更不能挤占掉其他公共资源,在导向上回到“加分”的老路,让教育公平始终难以体现。事实上也是如此,“加分激励”固然有正面刺激的导向作用,但其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
一方面是可能造成取向的走偏,并出现顾此失彼的偏差。足球踢得好可加分或者直接纳入考试项目,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强制性参与,使得足球被过度强化和突出,对多元化选择和其他体育项目不公平,导致其他项目工作重心和群众基础的弱化;另一方面则会造成考试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让教育公平始终难以实现。
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选择来看,中国足球改革还得以“打基础,找路子,长期坚持”作为基本原则,足球发展必须脚踏实地而不能急功冒进,否则就可能走回老路而始终难以取得成绩。从这一点来说,无论体育界还是教育界,对于如何发展校园足球,如何实现与学生健康、全民健身和体育整体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更需要对客观基本规律的起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