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 提出“生命运动在于气”
孙一奎是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
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痛苦异常。邻居们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为她请来一个所谓的女科医生。这医生简单地看了看,开口说:“你这病治起来并不难,不过,要吃一百帖‘补中益气汤’,每帖需人参三钱,服满二斤,病才会痊愈。”农民一听,面露难色,说:“我家日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之被,哪有钱吃人参啊?只好听天由命了。”病妇也淌下辛酸的眼泪。
名医孙一奎凑巧从这里路过,他十分同情这位妇女,径直到了病人家——那时请一位医生的出诊费高得吓人。孙一奎仔细地检查病人后,转身批评那位女科医生:“你怎么可以强人所难呢?病人明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吃二斤人参?医生应该首先替病人着想。再说,这位妇女的病并不是气虚引起,你为何开出百帖人参处方,难道你认为处方昂贵就能显示出医生的本事么?”他越说越气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孙一奎对农民说:“我有一个单方,用不了多少钱,三五天后就能见效,不妨试试。”
病人久仰孙一奎的大名,见他主动上门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为笑,忙请孙一奎开处方。孙一奎让农民从地里割来二斤韭菜,煎取浓汁倒入盆中,再搞来一块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待石灰溶解时发出的“咝咝”声刚过,便滤去灰渣,让病妇趁热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坚持三日,农妇的病便慢慢好起来。随后又留下半个月的阿胶让她每天坚持早晚服用一次。果然一个月后患者痊愈。
乡里人得知农妇恢复得这么快,都非常佩服孙一奎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妇的处方叫做“赛百帖人参汤”。
孙一奎曾为太医院御医。晚年著《赤水玄珠全集》三十卷等多部医书,全面论述人体生命观象,提出“生命运动在于气”的主题,阐发“固本培元”之说。
吴正伦:被太医官妒杀的布衣郎中
吴正伦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新安歙县人。由于早年吴正伦家境较为清贫,加之其幼年丧父,因而家里更是无力供其从师以读。但吴正伦天资聪敏好学,为了读书乃养鸡售蛋,换钱以购书。受“儒业必登第仕宦而后能济生利物,不必登第仕宦而能济生利物莫如医”思想影响,吴正伦思想上早早就有了“弃儒业不事,专精医”的念想。有时为了购得一卷经典医书,甚至典衣以补不足。就这样,日积月累,吴正伦十五岁时便已博览群书,并坚定了岐黄学的志向。
不久,青年吴正伦告别母亲,慕名前往浙江德清县名医陆声野正式拜师学技。几年后,吴正伦很快医技大进,且医名渐嗓。但其求学欲望不减,返家后不久,又不辞劳苦,东入齐、北入燕而游学名师,负笈请教。在山东期间,还专门撰写了《养生类要》二卷。此书一经刊行,畅销齐鲁一时。
嘉靖隆庆间,吴正伦已步入壮年,医术如日中天,携时年15岁次子寓居北京行医。吴正伦医理精深,医技精湛,为很多王公贵卿治愈了重症,声名享誉京师,穿过紫禁城高墙,连穆宗皇帝也闻其名。1568年,皇贵妃患病,太医院久治不效,穆宗帝宣召吴正伦入宫诊之。
虽说布衣郎中应召或揭榜入宫为皇族诊治疾病前朝早已有之,但皇贵妃患体在太医院都治不好的情况下宣召一介布衣郎中进宫,还是大伤了太医们的脸面。而且布衣郎中入宫,也是风险极大,治不好轻则杖打,重则以欺君之罪杀头。太医们原本想看吴正伦笑话,不想正伦诊脉遣方,应手而效,一药治愈了贵妃的病。穆宗帝自然十分高兴,嘉奖之余赏赐甚丰。这一下更是遭到了几个太医官妒恨,于是偷偷在招待宴席酒中下了毒。太医官们纷纷向吴正伦敬酒,正伦心悦与太医官相对尽欢,边饮边叙。宴罢回到家中,时至午夜酒毒攻心,吴正伦忽然大笑数声而卒,时年四十岁。
吴正伦业医二十余年,正值英年医术中天之时,却遭太医官妒杀。其除著有《脉症冶方》四卷,另有《养生类要》、《活人心鉴》、《虚车录》等医著存世。其次子吴行简、孙吴昆、曾孙吴冲孺、玄孙吴楚等承其学,且均为新安一代名医。
张扩:名医世家的奠基人
医史学家们更多地认为,新安本土的医学成家者、北宋嘉祐至祟宁年间新安歙县人张扩,为新安医学的先驱者,开创了新安医学史之先河。
新安张氏是在唐僖宗广明庚子(公元880年)为避战乱由北方辗转迁徙新安的士族人家,其一世祖为张彻。张彻公立业置地,开枝散叶,子孙延绵,并相继迁徙婺源、休宁、黟县、歙县等地。张彻的五世孙延嘏公的三世彦和公之子汝舟公于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娶歙县满田村的胡氏为妻,从此在满田繁衍生息,为歙南“满田张”(派)之始祖。张扩正是汝舟公之后。
张扩是中原士族之后,为新安“张氏医学世家”的奠基人。他少年时就爱上了医学并立志研习岐黄。北宋元佑年间,拜时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撰有《伤寒总病论》)为师。学成之后,张扩听说西蜀的王朴擅长太素脉学,便跟随王朴潜心学习脉学数年,得王朴太素脉学要领,尽录其诀。之后,张扩来到了南京及安徽当涂一带,悬壶济世,府衙的官员及四方的百姓都请他诊治疾病,被人们称作“神医”。
张扩亦儒亦医,假承务郎的官职品级,又使其不得不游走于公卿之间,终为权贵所害。1106年,张扩被贬职流放永州(今湖南零陵县)。由于受冤被谪,心中郁愤,加之途中劳累,当行到洪州(今江西南昌)时不幸逝去,英年49岁。张扩著有《医流论》、《伤寒切要》等医著,但由于年代久远均已散失,未见到传本。
张扩将医术传于次子师孟及弟弟张挥,张挥又传子彦仁,彦仁再传子张杲,张氏家族几代业医,均师出张扩,且医名亦著,前后延绵一百多年。其侄孙张杲所著的《医说》十卷,博采古代医史传记和医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类著作。其祖孙相承的张氏医学世家被誉为新安医学的先驱者,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徐春圃:创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徐春圃, 1520年生于祁门县城,少年时代便拜当地名医汪宦为师,精通内、妇、儿科,在明嘉靖年间悬壶于故里及江浙一带,后迁寓北京行医。日日求医者接踵于门,即使皇宫贵族前来就诊,也不能即到即治。
徐春圃于1563年被招入太医院。1556年,徐春圃经过长期研索,广征博采,采上自轩岐《灵素》,下及汉、唐、宋、明、元的二百余家医籍文献近400部,著辑成《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全书列叙历代名医、脉候、经穴、针灸、外科等共165门,既引古代圣贤之说,又有本人理论之阐发,是一部大型综合医学全书,为我国现今存世“十大医学全书”之一。
1568年,其倡导并组织在京的苏、浙、皖、湖、闽等地的京城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就有21人),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比著名的意大利伽利略创立的山猫学会早将近80年。
他主持制定了团体的规章共22条,提倡为医者应以“仁”为本,为人诊病要有诚意、恒德、忘利、恤贫。在学术上穷探《内经》和金元四大家之奥,明白医理,认真审证、辨脉,善于识药用药,不可泥守于古方,并且要兼通针灸。医会成为新安医学乃至中华医学史上首创群众性医学团体组织之最。
陆彦功:子承父业研探伤寒病理
徽州歙县陆氏家族门庭显赫,其先祖陆梦发(按居歙开山计,为古歙陆氏第六世祖)与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同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官至大府丞。
陆家后以医鸣徽歙,陆彦功父亲陆晓山,儿子陆厚载,外甥张政鸿、吴以顺等皆为医。陆家医术传至陆彦功时,得以发扬光大而医名更著。
陆彦功同邑唐高仁在《伤寒论类证便览》一书中序言:“人之有疾而造焉者,络绎不绝,其门如市。”足以证明,上门求医的人是如何之多了。而且,陆彦功医技确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其以治病救人为务,而不乘人之危以贪利,使其医名益显,传至京城,被皇上传召进入太医院。后来因母亲去世又回到了歙县。服丧期满后,陆彦功再度北上,到京城从医。后来再被召入太医院,便因为年龄大了,他就没有再去赴任了。
陆彦功于晚年编撰《伤寒论类证便览》十一卷。该书原本由其父陆晓山据黄仲理《伤寒类证》初编成册,后因故未出。陆彦功自幼研读父亲手稿,成名后,仍然在空暇时分拿出来阅读。并参照别人的医籍,对父亲遗稿中缺疑之处,附会众说,增补经验药方。之后由其子陆厚载,甥张政鸿、吴以顺等人协助校对,稿凡三易才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