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呼声很高。在国内,艺术品金融如何去发展?一个前提是艺术品行业首先自身要规范。
周玉冰
“金融业,应该支持艺术品,艺术品才能更好发展。”这是艺术圈内呼声很高的一句话。
艺术品金融化,让人首先想到艺术银行。
“艺术银行”概念源于欧美,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2006年,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徐汇区共同筹建的“公共艺术银行”,这是国内第一代“艺术银行”;而此后在北京成立的墙美术馆艺术银行属于“第二代”;随后,广州“艺术银行”出现,但“只面向机构租赁油画、国画与漆画等艺术品。”
我们发现,国内这些“艺术银行”主要是 租赁艺术品,租赁包括国画、书法和油画,还有漆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和艺术家具等,租金为其货币价值的3%至7%。比如租一幅价值300万元的黄宾虹作品去挂一年,一年的租金大概3万至7万元。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样仅仅是对艺术品本身运作,称为艺术银行比较牵强,本质是“艺术品流转中心”。
真正的“艺术银行”,艺术品金融化的标志,就是艺术品是否可以像其他金融资产一样被抵押,一样可以申请贷款,当然要面临金融监管制度问题。
全国许多城市、许多金融机构,都在探索艺术品金融的路子。但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安全的可操作、持续发展模式。
山东青州书画交易活跃,离不开潍坊银行的支持。该银行对实力大的画廊放贷,支持书画交易。2014年,随着交易的缩小,银行房贷进入谨慎状态。
艺术品金融有什么新模式?该走什么样的路?
有一个大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艺术品行业自身规范问题。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没有艺术品造假现象,一旦造假,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同时不存在肆意炒作,艺术品价格的评估相对容易、透明,让人放心。
而国内是什么现状?会画的不如会卖的,拍卖市场泡沫人尽皆知,画廊赝品泛滥,政府层面也缺乏一个权威的艺术品评估定价体系,实际上,艺术乱象不梳理,评估体系也难以建立。
只有将艺术品真正的价格作出评估,其进入金融体系背后的租金、保险、抵押、信托、基金等艺术金融化产品才能顺利进行。目前,金融机构有心进入艺术品领域,可是,公正、合理的价格如何确定?拍卖行?画廊?艺术家本人?
即使价格标准解决了,真伪问题如何判别。所以,在国内,只有建立长效机制,艺术家自律,艺术品行业自身规范,艺术品金融才能发展。 (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