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古代环保故事》
2015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江淮古代环保故事》

张亚琴
今天的淮河美景
 

后天,又到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现下时节,草长莺鸣,春天确实到了。三月的植树节,是迎接春天的最好方式。树木是人类的朋友:能为我们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植下一棵树,是给我们的未来一个绿色的希望。最近,环保的问题再次成为众人口中不断提起的热点话题。

有人说,这个古已有之。翻阅史书可见,古代大面积的生态环境破坏,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难辞其咎。对此,《淮南子·说山训》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在周秦时,黄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黄河水也较清澈。随着黄土高原的开发,山上的林木被逐渐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夹带着毫无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进大河,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最终造成黄河河水浑浊变黄,随之而来的是后世千年的黄河水患。

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就需要大量的木材,尤其是宫殿、皇陵。史籍中多有为修宫殿而砍伐树林的记载。 杜牧《阿房宫赋》说:“蜀山兀,阿房出。”意思是蜀地山上的树木都砍完了,这座阿房宫便造成了,这一句真切、形象地反映了建造皇宫对林木资源造成的破坏……

这只是古代环境的冰山一角,因此,选择在植树节的前夕,我们推出这期的策划《江淮古代环保故事》,帮你了解一些古老江淮真实的生态环境,和江淮人的生态意识和植树情结。

黄河夺淮的灾难

淮河,在我国中原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为淮水,素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淮河流域地跨五省,安徽区域是其中之一。而淮河的支流,主要在淮北,支流水系中,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泗水也是古淮河最大的支流。

从夏朝到北宋时期,淮河从发源地蜿蜒东流,流经安徽时,淮河两岸丰沛的降水汇集成溪,形成众多支流,如孔雀开屏一般汇流入淮河,经淮阴向东浩荡入海。那时的淮河,水系完整,河道深阔,尾闾通畅。南宋以前,淮河直流入海,河床深广,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积,航运畅通,两岸的灌溉便利,水旱灾害较少,民间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誉。“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阳间。林梢一抹香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宋代诗人秦观在登泗州城后,描绘出当时淮河流域河湖交错、沃野千里、资源富饶的景象。

根据古代文献得知,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频发,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期,中原地区就不断有大洪水。通过大禹的艰苦努力,淮河流域风调雨顺。秦汉以后各朝代正史、古籍和地方志,对淮河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均加以记载。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渐沦为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历代劳动人民与黄、淮洪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历史上黄河数次侵淮夺淮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独1194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起,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洪水泛滥常态化的地区。长达661年的黄河侵淮,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重大变化。

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黄河洪水肆虐,经泗水至淮阴入淮。当时的金王朝将这次黄河决口的责任归咎于都水监王汝嘉等人身上,以玩忽职守的理由将王等撤职,并责杖七十,却对黄河决口不闻不问,任其泛滥,由此造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开端。661年的时间内,黄河长期夺淮,把上万亿吨泥沙带到淮河流域,对淮北地貌形成较大影响,破坏了淮河干支流排水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工程。当淮河下游入海通道被黄河淤废后,淮水被迫改道注入长江。

黄河夺淮期间,在淮河流域呈多股分流状态的时间长达460多年,淮河流域变成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穷地方。

霍山种茯苓的恶果

山民在利益的驱动下,进入江淮山地丘陵地带,主要从事伐林放排、垦山种粮、采集药材等经济开发活动。如霍山属大别山区,木材资源很丰富,而以松树为最,但垦山者很多,导致松树几乎被砍伐殆尽。而且还有一种更具破坏性的伐山种茯苓的经济活动。茯苓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茯苓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古代医家一直将茯苓视为滋补中药。

相传其种植方法来自潜山人,而潜山人则传自云南。“道光、咸丰年以前,潜山人来霍山兴种,独享其利,每百斤值钱十千、二十千不等(时银少价昂)。光绪以来居民趋之若骛,弃农工穷山谷,几于比户皆然”。其销路很广,上到四川,下到广东,汉口为其集散地。由于种植茯苓的主要原料是松树,所以对大别山林木的破坏最大。

如果说垦山对森林是极大的破坏,那么至光绪年间兴起的伐山种茯苓之风,则是风卷残云般的破坏。短短的二十年间,霍山西南部山地的木材被砍伐一空。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山中其它物产也失去了依托,还使得茯苓种植也只风行一时,一二十年后便山穷地竭。

朱元璋建都城的滥伐之举

朱元璋修建南京宫殿、凤阳中都城、凤阳皇陵、泗州祖陵也给江淮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兴土木,则需要耗费为数众多的木材,使本来就不甚富裕的江淮山地丘陵地带森林遭到前所未有的滥伐,使许多山变成了荒山秃岭。

开国不久,朱元璋又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以老家凤阳为中都。他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调集百万民夫,选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异常雄壮华丽。最终建成了,也放弃了。

谁也没能料到,朱元璋对家乡的特殊关爱,最终却给家乡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恶果。凤阳的环境,在历代人口压力之下早已长期恶化。朱元璋的大移民,一时虽给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如此巨量的移民一下子涌入,却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时凤阳的土地,最好的部分已经被勋贵圈占,凤阳本地人又占据了中等土地,移民们所获多是人们挑剩的低产土地。

没有好地,山地附近的新来移民就上山毁林开荒,对山地的肆意开垦,很快造成了明显的水土流失,挟沙而下的水流,加剧了淮河流域水系生态环境的恶化。湖边的移民开始围湖垦田,不少湖泊陂塘被涸为田畴,使水利蓄泄失宜,破坏了当地生态的自我循环。

位于洪泽湖畔的泗州是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埋在这里。由于害怕洪水淹没祖陵,导致“王气中泄”,于是明政府经常不顾民生而决高家堰放水,人为降低洪泽湖水位以护陵。它暂时减轻淮河对祖陵的威胁,但使得附近河道极为混乱,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明一朝,凤阳周围渐渐变成荒山秃岭,森林损毁殆尽,湖泊淤塞,淮河则经常泛滥,水患频仍,两岸百姓民不聊生。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