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造假背后是 “权力干预市场”
微声音
“情人关系”是无耻无力的辩白 
非常道
遇抢劫16秒夺刀 别被过度渲染和仿效
下一篇4 2015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统计造假背后是 “权力干预市场”

□毕晓哲
 

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这是湖南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前赴后继”,屡禁不绝,搞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政府公信力。(2月14日 新华网)

对于个别地方在统计数据上的猖狂造假行为,原因诸多,但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力对于市场的不正常干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自我“配给”方式,公权力不应该直接插手和干预市场运行,而一项项统计数据“造假”或“注水”之后,将直接带给上层决策者一个“伪信号”,对于国计民生现状的把握将丧失客观性,下一步再行出台与市场相关的政策和决策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几年前一些地方在CPI数据、就业率数据上,长期存在“中央和地方”严重不一致现象,也直接导致一些决策者无所适从。

统计数据必须客观真实,不仅是因为统计工作属性,还在于它对于经济民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又直接的影响。市场运营不好,却被统计数据“夸”成花一样;明明某一市场领域出现“赤字”或有巨大隐患,统计数据却年年月月“吹年皮”,这样的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最可恶的,不仅害的是统计工作的公信,也直接坑害百姓民生、坑害健康市场。“报喜不报忧”,既是当前存在造假弊端的统计数据的“老毛病”,也是坑害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罪魁”之一。

道理说起来并不复杂,但一些地方官员和统计部门却置若罔闻,根源在于长期形成的“积弊”难以自我纠治。上一任“吹的牛皮”、注的政绩“水”,谁来“埋单”?“圆谎者”往往会是下一任或下一届官员。解决统计造假,不能仅靠统计部门“自净”,更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幡然悔悟”,彻底转变统计造假现状的“契机”和“动力”仍取决于上级有关方面。尤其是中央有关方面应尽快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厘清权力之手,让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无权”插手统计数据,或“不敢”、“不能”插手统计数据。可以尽快探索实施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第三方”服务制度,让统计工作交给权威和公信的社会组织来完成,以避免权力不正常干预。另外,对于统计造假应该建立更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问责不能轻飘飘,甚至极有必要将统计造假“入刑”。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