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场星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正式出炉。其中我省安徽繁昌窑址、安徽南陵铁拐宋墓两处赫然在列。以时代为序,目前我省两处遗址,分别排在第30、38位。本月底,专家将从遴选出的43项候选考古发现中投票选出25项进入终评环节,再经过一轮投票最终选出年度十大考古项目。
星级记者 俞宝强
安徽繁昌窑址挖出两座“龙窑”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为配合繁昌窑遗址文化公园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繁昌窑遗址开始主动性考古发掘,主要发掘了柯家冲窑址和骆冲窑址两个地点,发现有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在我国南方青白瓷窑址考古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很可能是专门烧制贡瓷的瓷器工场,是我国古代官窑的源头。
柯家冲窑址位于繁昌县城南郊,发掘了“龙窑”一座、作坊基址一处。窑内出土瓷器有碗、盏、盏托、碟、温碗、执壶、炉、盂、粉盒、器盖、瓷塑小动物、瓜子等。碗、盏、碟、温碗占绝大多数。其余器类均有发现,但不占主流。并在作坊内发现有淘洗池、沉垫池、储泥池、排水沟等多种遗迹,是研究龙窑作坊布局的重要资料;骆冲窑址发现了高等级的房址,则可能是设官监烧的遗迹。极有可能是一座烧制皇家贡瓷的工场。
骆冲窑址位于繁昌县城西郊,发掘“龙窑”一座,房址一处,瓷片废品堆积亦进行了解剖发掘。出土瓷器有青白瓷碗、盏、盘、碟、壶、炉、枕和瓷塑动物、武士俑等,纹饰很少见,偶有莲瓣纹、压印竖条纹、柳条纹等。从器形来看,器类比柯家冲窑址丰富,侈口碗、卧足盘、莲花枕、武士俑等在柯家冲窑址少见或不见。骆冲窑址专烧青白瓷,创烧于五代,主要烧造时代为北宋早期,为我国青白瓷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专家认为,窑址出土的刻“淳化”年号的匣钵为判断窑址时代提供了可靠依据。窑内发现的束腰形圆筒状支座、碗形匣钵和匣钵座都是流行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典型窑具;支钉大量发现,且内外均带支钉的瓷器器底又表明骆冲窑址采用了流行于五代时期的支钉叠烧工艺。龙窑西侧发现窑业生产中使用的路面,在南方青白瓷窑址考古中十分罕见,是全面揭示和展示窑业生产工艺和过程的珍贵遗迹。
安徽南陵铁拐宋墓散发浓烈香味
2014年6月14日,南陵县在土地平整施工中暴露出古墓。第二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铁拐宋墓位于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铁拐组西南约300米处,因土地平整工程暴露出二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灌浆木椁墓。其中一座为异穴合葬,惜早年被盗遭毁严重,仅出土少量陶瓷器;另外一座棺椁保存较好,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金属类、竹木类、纺织类、纸质类等约130件(套)。墓棺当时露出土面时,传来一阵浓烈的香味,很像是名贵木材散发的清香味。
随后几天,起吊内棺时,发现棺外四周站立13支木牌俑。棺顶残存荒帷,荒帷垂没于水线以下的部分已经腐烂,前端挂有谷仓和支架。旌铭,平铺叠压在荒帷之上,书写白字:“安康郡太××氏之柩”。棺盖内顶贴有女性人物画像,但部分残缺不全。
昨日,市场星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墓主包裹在被子之内,肉体已经完全腐化,骨架保存基本完整,指甲、头发尚存,特别是头骨近乎完好。头饰有步摇、金簪、金钗、水晶吊坠、耳环和梳篦等。身着衣物应不少于三层,由于完整剥离难度较大,目前暂停提取。手臂带缠钏,腹部压串钱,小腿后侧存有帔坠,足穿绣花鞋。随葬器物主要置放于靠近棺尾纵向支起的隔板之上:有包裹(衣服、鞋子)、针线、剪刀、木尺、梳妆盘、木梳、铜镜、粉盒等;另有1只酱釉梅瓶放在棺头左内侧和银质碗、碟、温壶,计10只,呈半圆状包围在墓主头顶及两侧。墓主左手旁边放有白釉执壶,右手之下放有2只粽子,身下铺一张两侧缝有竹竿的草席,再下铺有两层双面黑漆厚纸,最下层为底板,散布铜钱200枚,年号上限为开元通宝,下限为元符通宝。
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信息综合分析,铁拐宋墓应为一处家族墓。特别是M1的形制较大、等级较高,在我省宋元考古中属重要发现,出土遗物中发现众多的丝织物、完整的木俑及房屋、家具组合模型等也是首次发现,反映出宋代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关系,为研究皖东南地区宋元时期墓葬的年代序列以及埋葬制度、民间风俗、器物组合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标志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