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场馆低价开放、竞技体育多元发展、品牌赛事好戏连台……2015年是体育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打基础、惠民生、强法治的关键之年。那么,新的一年安徽体育有哪些举措?记者近日采访了省体育局局长冯潮。可以肯定的是,安徽老百姓将充分享受到体育改革的果实。
全民健身:让更多人能健身会健身
日前,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出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安徽省共有体育场地53189个,列全国第15位;场地面积6931.46万平方米,列全国第10位。其中篮球场共有2万多个,数量占比近四成。
“不过,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只有1.15平方米,列全国第25位。安徽省体育场地总量发展较快,但体育场地人均水平偏低、体育场地发展质量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冯潮表示,我省现有体育场馆大多数都是室外小型体育场地,室内体育场较少,大型体育场馆不多,下一步将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公共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落实城市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建设体育设施政策。
“探索建立‘医保健身一卡通’是我最想做成的事情。”冯潮坦言,这个做法安徽省也有望进行试点。
冯潮介绍,从发达国家统计显示,每花1元钱用于健身,可以减少医疗支出8块钱。一旦刷医保来健身,就可使医保作用得到极大延伸,从有病看病转向了无病防病的目的,可积极引导市民花小钱“买健康”。
冯潮告诉记者,目前,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当中,“其中,向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在我省之前还是从来没有过的。而未来我省体育消费券的发放,将重点面向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冯潮称,这样做,主要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不仅体现了他们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更体现出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竞技体育:推动多元化发展模式
“上周在澳大利亚结束的亚洲杯足球赛,中国国家队表现出彩,让足球的社会关注度又进一步提升。”对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足球、篮球等项目,安徽的职业体育也有突破。冯潮告诉记者:“安徽力天足球队去年参加了中国足球协会业余联赛,获得足协杯和中乙联赛的参赛资格。”除了足球之外,安徽文一篮球俱乐部以NBL晋级赛冠军的成绩获得A组参赛资格,提前两年实现俱乐部第一个发展目标。
冯潮认为,“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拆分、整合,而是真正让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体育部门要进一步放权,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把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竞技体育为例,要转变过去只是在体育体制内部办运动队模式,将社会力量纳入进来,发展职业体育和社会体育。比如万达购买西甲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的股份,不仅是因为喜欢足球,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能使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欧洲的平台上得到锻炼。”
冯潮介绍,安徽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举省体制,积极探索包括职业化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保持竞技体育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围绕本周期的备战工作,确立“18116”的备战工作格局,即“安徽体院+8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科所+16个市体育行政部门”,凝聚全省体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同舟共济,迎难而上。要切实抓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基础大项和传统优势项目振兴计划,认真抓好运动队伍的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要加快运动项目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在抓好篮球、足球、网球俱乐部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乒乓球等项目社会化改革。全面落实体育竞赛管理工作制度化、社会化、市场化。要认真组织协调好我省承办的全国及以上各类比赛,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赛事承办体制机制。
青少年体育:探索“两个工程”新路径
对于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冯潮表示,“积极探索‘两个工程’新路径,进一步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
“两个工程”是指实施青少年体质强健工程和继续实施青少年体育塔基工程。冯潮告诉记者:“通过筹建全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明确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功能和定位,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与活力,全省增加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100个以上;以全省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积极拓展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需求,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青少年体育塔基工程则以竞赛改革为抓手,努力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增加年度比赛次数,创新竞赛办法和形式,推动部分项目市场化办赛,打造精品赛事,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积极探索公办体校办学模式。同时,扩大运动员文化测试范围,尝试与运动员参赛资格、运动成绩挂钩。建立和完善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和基层教练员双向交流机制,省市联动对全省800余名基层教练员开展轮训,省级培训150余名传统项目体育教师。”
体育产业:品牌引领,融合发展
冯潮向记者介绍,“目前,省体育局积极与文化、旅游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依托我省优质体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健身养生、竞赛表演为主的体育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等新型、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以运动项目为主导,结合我省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文化,把产业园作为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主阵地,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目前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园超过20个。”
“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体育产业意义重大,而在体育产业中,发展竞技体育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支柱是职业体育,欧洲的足球五大联赛,美国的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等都是职业体育,职业联盟的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产业链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冯潮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常态下,体育的产业属性需更加突出,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我省已经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25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基本体育公共服务覆盖全省。
“确保体育产业能够充分享受国家对体育、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在土地、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冯潮透露,在合肥经济圈,要依托场馆、人才等优势,继续抓好体育赛事、健身培训等产业;在皖江城市带,要重点抓好羽毛球、球类、室外球类综合器材和场馆等企业集群,培育我省品牌产品;在皖南示范区,推进户外营地建设和体育赛事活动,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和体育产业基地;在皖北,以五禽戏为重点,继续做好健身气功的推广和产业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