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古色、古香、古镇。
曾经,一个飘舞着斜斜秋雨的午后,我穿过都市的繁华,走过一座桥、一栋屋、一条街,来到一个镇。行走在青石板上,桥柱上的石狮,模糊的铭文映入眼帘,水中的舟楫吱吱哑哑迎面摇来,那流水边的民居,它屋角上的飞檐和窗棂上的镂花无不在诉说着古镇的平仄押韵、水墨浓淡。徜徉在这座江南古镇的悠长小巷,那空气中迷漫着厚重的沧桑气息,让人恍如时光交错,千年的岁月从身边如风逝过。忽一回头,那街拐角安坐着的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刻着铭心的记忆,穿越这缭绕的烟尘,沉淀在古镇的声声木鱼中……
安徽古镇多,不但有宏村、西递闻名于世,还有高炉、水东、三河等几十座千年古镇。它们各具风情,各有其韵,这只有每一个到古镇的游者,心中才能掂出它的分量。其实,古镇的历史就是一个美的轨迹。每走过一条街巷,便对这种美增加一份热爱;每进一栋古宅,便对这种美增添一份记忆;每过一座桥,便对这种美增强一份感怀。古镇并没有因为残垣断壁而掩迹,相反在新世纪的阳光下,它又重新焕发生机,其实就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热切追求。
与徽州的众多名镇相比,分路口也许没有那么古朴,但是“皖西名镇”的名号也不是虚得的。分路口镇古就因武陟山而成名。
武陟山位于六安城西15公里处,淠河北岸,分路口镇版图的中央,海拔约六百多米。旧“六安八景”之一的“武陟积雪”极负盛名, 有清代邱时成诗为证:“林峦不似旧,西望玉堆成。雁影净疑没,山腰瘦忽平。”由此可见武陟山的秀美清雅。
武陟山出名,是因为它是汉武帝南巡入皖首次登临驻跸的所在地,山前旧有一台名“弩台”,传汉武帝曾试弩于台下。宋代山上首建“武陟书院”,宋建炎年间文武两位状元焦氏曾读书于此,旧有“焦状元读书台”等遗迹。焦状元名焕,宋建炎二年戊申科特奏进士第一。其弟焦炳传为武状元。传说焦焕携书童赴京赶考,途中夜宿一家客栈,第二天起程时,书童错将别人的包袱拎走。不知走了多长路程,主仆二人才发现此事,并于包袱中发现许多银两,焦状元当即命书童返送回去。书童往返耽误了很长时间,等二人赶到京城时,早已过了开考日期。好在那年考场失火,延误了考期,焦状元才得以顺利考中状元。
同时武陟山也是红色热土,它是著名革命诗人蒋光慈的祖居所在地。而早在1925年秋,中共在六安就建立了六安特支。后来,国民党迅速在六安“清党”,白色恐怖严重地笼罩着整个地区。1927年11月间,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兼皖中特别指导委员会书记周范文来六安,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暴动,决定以六安为中心,尽可能夺取六安三区反动势力的武器,组织秘密工农武装,“发动零星暴动以致大暴动”。 武陟山农民暴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它镇压了恶霸地主,建立了游击队,使皖西形势开始向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迅速发展。
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儿女建下了无数功勋,其中,开国中将梁从学、少将杨植亭就是杰出的代表。
名镇分路口地灵人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它正如一只金凤凰,飞出这云雾深锁的大别山,飞向广袤的山外,终将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