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次倒下,都能路遇“美小护”
2015年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是每一次倒下,都能路遇“美小护”
合肥急救培训学校经常遇冷;那里,你去过吗?
唐俊秋 姚娜 星级记者 张敏
 

1月20日夜里,合肥南一环裕丰花市附近,60岁的王大爷散步途中,突发疾病昏迷不醒。路过的女护士沈琼发现老人呼吸时有时无,不惜跪地进行施救,从心肺复苏到人工呼吸,几次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拽回,但最终老人因病情严重,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本报已做重点报道)。

救人义举让人感动。但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沈琼不在现场,围观群体中还有人懂得急救措施,去给予施救呢?现实的过程也是喜忧参半,在沈琼救护期间,围观者众,直至筋疲力尽时,一名年轻小伙主动蹲下身,央求“现场教他心肺复苏”,配合施救。

比较沈琼这次“平日里工作紧张得多而条件却最简陋的一次急救”,今后在街头老人性命攸关之际,120急救车未到前,还要继续把院前急救的希望托付在“路遇医护人员”身上?又能否一味地将急救方案放在“路人现场临时教学,再接力急救”?

2014年7月,合肥市公众急救培训学校正式对外开放,运转半年来,有近万人次接受过急救培训,但“人数还远远不够”,这些接受培训的群体有哪些?学到了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用吗?市场星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教点什么? “讲师”得关注热点新闻

1月23日上午8时40分,本次培训导师120急救医生王二松早早到岗。

学校分为课堂教学和现场示范,当天来学习的市民寥寥无几,王二松先修改起PPT课件,补充穿插一点新的知识,“上海跨年夜发生踩踏意外,造成群死群伤,这回特别加入踩踏意外急救知识。”比如夏天狗咬人、中暑、溺水意外多,也是季节性附加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的“热点”话题相应补充培训内容,是每一个导师的功课。

“培训也分冷热季,现在属于淡季,学生们都在准备期末考试,企事业单位则忙着年底总结,没空组织员工来培训。”王二松说,人数短暂“遇冷”并不意味着持续尴尬。

“暑假时,大人都会带着孩子来参加,此外,大专院校也会通过学生会、社团,定期组织学生来接受培训。”人多的时候,培训导师会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

什么人来学?孩子和中年人比较多

来学习的群体中,孩子和中年人相对比较多,“父母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急救意识,避免伤害。”王二松分析,中年人多在五十岁上下,基本上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岁数,加上自己又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庭压力和健康责任重大。

市民总觉得学点急救知识有备无患,譬如家有小孩的市民,会倾向学习电击伤、食道异物、小儿高热惊厥等急救常识;家有老人的市民,则选择骨折等外伤、晕厥、休克的处理和心肺复苏术等。

此外,各类企事业单位约占全部培训人数的3成,“特别是外企,非常注重员工的急救应急知识培训,会主动邀请我们去现场,给台下几百人培训,甚至企业内都会配备急救员。”

特别是公安、消防、旅游、教育、公交等行业,这些从业人员更有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在培训导师眼中,他们更应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

有单位时常组织员工接受培训,但在具体操作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是有人在“敷衍应付”。

学了有什么用?至少不会有坏处

“学习急救目的是什么?”答案有先后,“先救自己,再救家人,或者先救家人,再救自己。”

但学习内容可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通常每一位培训导师都会把心肺复苏这一项单独拎出来,现场示范,详细讲解。

“扶不扶”的问题就很直接。“路上遇到老人突发疾病倒地,如果病情危重,会不会做简单的心肺复苏?”总结下来,答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不会去扶,怕被讹;另一种是会扶但不敢救,怕贸然施救,造成二次伤害。

顾虑能理解,导师也坦言,“让一个从未学习过急救知识的人,去给老人做心肺复苏,存在很大风险,如果位置错误的话,弄不好就压断肋骨,造成二次伤害。”

语调再转,“与其不懂瞎按,还不如学一点知识,至少不会错按。”培训导师说,通过对仿真模型示范,市民通常能在几十分钟内掌握基本要领,“学了肯定不会犯低级错误。”

学点什么好?急救知识应全民普及

有资料显示,在国外,救生员通常都是普通公众,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并通过考试。

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救生员会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根据伤者伤情采取相应措施。但我国公民急救知识培训还很欠缺,仅有不到1%的人接受过急救培训。

王二松举例说,就拿女护士沈琼救人的事来说,为什么除了有医护经验的沈琼外,却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做。

不少急救医生见过太多浪费了“黄金4分钟”导致患者无法挽救的事情。人在猝死4分钟内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心肺复苏急救,救活的成功性很大。

“路况、路途等原因,一辆急救车能在短短4分钟之内及时赶到吗?”王二松也特别指出,这种院前急救的措施得当,就能为患者争取生存的希望。

最心酸:丈夫意外猝死,妻子培训中屡掉泪

去年8月份,一位中年妇女早早赶来,坐在第一排听着急救知识,格外认真。讲到对突发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要领时,妇女情绪激动起来,在对仿真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动作指导中,妇女频频掉泪,一度哽咽。

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两周前在电脑桌前猝死。料理完后事,妻子独自一个人来到这里,“重点”学习心肺复苏。

“如果当时她会一点抢救知识,或许真的可以救回自己的丈夫。”王二松也经常说起自己出诊抢救的经历,“越是这种身边亲历的事情,越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教学中,很多市民都知道一些零散的急救知识,但因缺乏实际操作,真正遇到危险时难以派上用场,甚至有的人曾在路上遇到过车祸伤员、坠楼伤者,但都不知道怎么办,非常无助,感触非常深刻,“之后逼着自己来学”。

最无奈:宁买保健品,却忘学自救技能

“学一点急救知识,不仅能自救,也对家人有好处。”这是很多培训导师的感言,但比较下来,发现参与培训的群体人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培训是免费的,对每个人都有用,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二松说,一次出诊说有幼童吃东西被噎住了,120急救车还在赶去的路上,“我就给家人打去电话,可以先采取急救措施,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电话里说了几遍步骤,家人还是不懂,等急救车赶到时,已无力回天。

“掌握必备的急救知识,也就意味着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说大了,你不一定要去做救人英雄,但有可能在家挽救自己亲人的生命。

“有的老人宁愿花很多钱去买保健品,却为什么不花几个小时,去学一点真正救命的急救技能呢?”这也是很多急救导师的肺腑之言。

因为在危机来临时,掌握自救知识往往比在街头偶遇医护人员的“幸运”要更庆幸。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