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品种繁多,丰富多彩。早在清朝乾隆55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成为汇成近代京剧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徽剧作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京剧,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它还是徽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观方式反映了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
为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我省精心组织了徽剧《徽班进京》、徽剧《惊魂记》等六部带有“徽”字招牌的创新精品力作,将进京展演。以“新徽班进京”姿态续写当代“徽文化”的新传奇。
日前,作为这两部徽剧的第一男主角,安徽省徽京剧院著名演员汪育殊接受了市场星报记者的专访,畅聊他的戏曲之路。
实习生 殷一冉 记者 吴笑文
“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道尽表演真哲理
汪育殊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专攻小生行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与团队一起准备进行徽剧《徽班进京》的排练。即便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眉宇间依然透露着俊秀之气,嗓音宽厚洪亮。
汪育殊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普通工人,出于对孩子未来工作安排的考虑,便把他和姐姐都送去学习戏曲。汪育殊坦言自己并非从小就对戏曲充满兴趣,只是对戏曲艺术充满了好奇,九岁时以年龄最小的身份考入省艺校学习徽剧表演,每天6点起床,先练早功后吃早饭,“那时候年纪小,开始就是觉得艺校的生活和学习新鲜好玩,后来长时间没回家,开始有思乡情绪了。”
1987年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师承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开始了徽剧团里漫漫十年的龙套之旅。李龙斌不仅是对他传道授业,更是他的人生导师,对他进行精神上的启蒙。说起李老师的事迹,汪育殊满满都是敬佩之情,“1990年时,剧团为庆祝徽班进京200年,演出四部折子戏。有一天早上我起得很早去练功房,发现里面已有一个人在练,原来是李老师在排练下高台的动作,后来才知道他每天早上7点就来,而我们的规定练功时间是8点开始。”这一点给了汪育殊很深的触动,也对他的表演之路启发很大,后来经过自身表演经验的积累,他开始渐渐懂得了老师口中“人前显贵,人后受罪”的道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出一生真本领
剧团也并非一直蒸蒸日上,期间也出现了一段不景气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汪育殊先后参与了影视拍摄,跨入了饭店经营领域,也去过歌厅演出。1997年对于汪育殊的表演道路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他出演了剧团原创戏剧《刘铭传》中刘铭传儿子一角,并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配角奖,“我对这个角色很感兴趣,所以想去争取一下,是我向老师推荐自己,老师又向导演举荐我,最后才得到这个表演机会的。”虽然没有主角的光环环绕,但是这次的获奖对于汪育殊而言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激励着他在戏曲表演道路上继续前进。
1999年,汪育殊凭借作品《小宴》获得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一等奖,从这次开始他调整了这出戏的唱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大家开始注意到这位戏坛新秀。2000年,原徽剧团程励耘团长带着自己的新剧本《赵奢收赋》来选角,汪育殊报名参加却遇上困难,原来表演中有一个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名为“倒食虎变克子”,需要表演者脚穿厚底、头戴纱帽,从桌子上翻身跃起最终背后落地,这个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对于武生演员都不算易事,更别提汪育殊这样的小生演员。为了学会这个动作,他每天从早到晚反复练习,即便受伤也忍痛继续,终于在一个月后,他将这个“难度系数五颗星”的动作熟练完成了,获得了团长的肯定、赢得了表演机会,同时也凭借这部戏一举夺得第六届全省艺术节戏曲表演一等奖。汪育殊十分看重这个奖项,认为它含金量高的原因不在于名次,而在于这次比赛是与很多前辈老师们同台竞技,获奖的结果也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做、唱、念、打” 新时代下新要求
徽剧表演与其他剧种的风格不同,要求声腔上大喊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和音乐上大锣大号。作为一名资深徽剧演员,汪育殊根据多年表演经验总结了自己对现代戏剧的观点:新创剧目多、风格雷同多,忽略了“做”的作用。
汪育殊认为现代人较以往的一桌二椅、闭目“听戏”转变为对视觉效果高要求的“看戏”,他更是例举现代相声与小品艺术的发展,突出人们更倾向于表演元素丰富的艺术作品。在他看来,徽剧要发展,就应该将徽剧表演传统观念中的“唱、做、念、打”改为“做、唱、念、打”,以表演为中心,演员们要动起来,带给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感受。
汪育殊还叙说了一段他和粉丝的故事,在武汉参与京剧节的徽剧巡演时,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名为夏文宇(音译)的70多岁老戏迷曾到后台与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夏老先生直呼“徽剧好看”,后来他们也成了忘年交。这位夏老先生是一名摄影师,回到上海后将自己拍摄的汪育殊表演剧照制成精美画册并邮寄给他,令汪育殊十分感动,并激励他更加认真表演、将徽剧传统发扬光大。
“多出戏、多出人” 树立未来新目标
汪育殊平日里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常告诫他要多看多积累。他坦言这个时代娱乐项目太多,戏曲艺术环境的熏陶太少,“原来科班出身的人每天都是演戏、练功、再演戏,现在搞艺术的少了,演戏的机会也少了。”这也就是汪育殊除了环境之外提及到的“土壤”问题,只有土壤肥沃,戏曲之花才能绽放光彩。
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必须加紧从保护传承入手,进行徽剧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安徽省徽京剧院通过校园巡演、在小学课堂上普及徽剧的方法,吸引更多年轻学子加入到徽剧的戏曲学习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接受。希望政府能够为徽剧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达到“多出戏、多出人”的理想目标。
2011年赴意大利演出时,汪育殊与黄梅戏、庐剧和京剧演员们一起在罗马街头拍艺术片,每每回想当时场景他都备感骄傲:“路人们全部都围到我的身边来,想跟我合影留念。因为徽剧的服装是中国传统戏剧服饰,对外国人来说充满了东方艺术的神秘感。”
谈起2015年的新年计划,汪育殊说除了在国内演出,徽剧也会走出国门。由汪育殊主演的《惊魂记》就是由世界名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改编的,海外演出时唱词也改编成英文。除了对海外华人展演,徽剧也会真正走进外国人的生活,向外国朋友们展现纯正的徽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