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囧事”
2015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代送礼“囧事”

黄宾虹的画
冯玉祥
胡适
 

安徽篇  李鸿章不放过细枝末节

李鸿章装银票,给恭亲王用的红封袋,给翁同龢却用的是仿古素笺,这是为什么?红顶徽商胡雪岩的“洗钱”计划是什么?著名的山水画家黄宾虹想送礼,却不愿以画相赠?这些安徽籍的名人,送礼送得也颇有学问和曲折。

虽说李鸿章是北洋总督、疆臣领袖,但是也得和进京的外省官一样,要拜山头、送厚礼。既然要送礼,首先要选定送礼的对象。亲贵大佬,身份太重;翰林章京,面子又太薄,这礼要送得既不轻身份又不伤面子,就得讲究点艺术性。

恭亲王就是清宫戏里常说的“鬼子六”。李鸿章送礼时,就先说上一大通闲话。说四川总督丁宝桢如何如何清廉,他在山东巡抚任上时,回贵州平远扫墓,船过汉口,李鸿章的长兄,湖广总督李翰章送了他三千两白银,留他打点亲友,却被丁宝桢原封不动地寄放在李幕府的旧部那里,第二年扫墓归来,只拆封重封,虚领个人情,又一两不少地奉还。

李鸿章陡然话风一转,说:丙子冬天,丁宝桢奉旨督川,入京陛见,我知道他宦囊羞涩,京中的应酬花费没有着落,就凑了一万两银子送他。这一次,总算他赏脸,比起家兄来,面子上要好看些。

说着,水到渠成地掏出一个小红封袋,隔几奉上。恭王略一踌躇,抽出银票一看,竟是四万两,但李鸿章说得更加委婉了,说是转眼皇太后生日,宫中要有些开销;接下来是王爷自己的生日,更不能省。恭王自然得给李鸿章个面子,于是收下。

李鸿章给翁同龢送礼却又是一种说法。

翁同龢中过状元,又是两朝帝师,贵介公子,崖岸自高,就得找些读书人的话题。刚好翁同龢是那年北闱乡试的考官,才从考场里出来,李鸿章就装出不胜向往的样子说,当考官,玉尺量才,只怕今生无分了。接着又遗憾,说你看我进京,你在闱中,你出闱了,我又要回任。好在明年春天我还要来,那时候,再好好鉴赏鉴赏你的收藏。

接着又说:想来你琉璃厂的账,该得不少,这点钱,请赏我个脸。翁同龢也真不愧书生本色,接过来,居然看都不看,就顺手交给了听差。

李鸿章送礼装银票的袋子也不一样,给恭亲王用的红封袋,给翁同龢却用的是仿古素笺。对于这样的细枝末节,李鸿章也会考虑周全。

胡雪岩的“洗钱”计划

光绪七年,胡雪岩计划向德国、英国的洋商“借洋银”300万两。当时的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经贸部部长)宝鋆是必须要争取的人物。但是,胡雪岩并不认识宝鋆,贸然送钱怕会徒劳无功。

于是,早已深谙“雅贿”之道的胡雪岩来到琉璃厂,找到一个可信的古董商来作为“送礼”的中间人。宝鋆家中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听风图》,胡雪岩就让古董商去联络宝鋆,说有买家非常喜欢这幅画,愿意以三万两银子求宝鋆“割爱”。

宝鋆自然知道画虽好,但哪会有这般高价,当下心领神会,告诉古董商愿以君子之德“成人之美”。这笔交易,用今天的话来讲,叫做“洗钱”。

詹天佑识破花盆的秘密

詹天佑是徽州人,11岁考入留美幼童预备班,赴美国留学铁路工程专业,回国后受聘修筑铁路,为中国首任铁路工程师,曾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等。

他一生清廉,以受贿为耻。在担任京张铁路总办及总工程师的几年里,不断有人往詹家送礼,詹天佑对此深恶痛绝。

一次,有人得知詹天佑喜爱花木,便登门送上数盆珍贵的桂花。詹天佑识破花盆内埋有金钱,命来人速将送来的花搬回,并告诫他休想以行贿手段来取得包工权。还有一次,詹天佑不在家,妻子将客人的礼物收了下来,詹天佑回来后,马上把礼物按市价折成现钱送了回去。

黄宾虹送礼弄巧成拙

歙县人黄宾虹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齐白石南北辉映,称“北齐南黄”。

有史料曾记载过黄宾虹的送礼故事:黄宾虹在潭渡时,为了村里人的事,讲了些话,招致外村人的不满,便有人说他是革命党,告到省上,幸亏安庆有熟人,才把事情平息下去。

后来,应朋友的邀请,去到安庆,见到抚台。抚台很客气地说:“先生是皖南名士,此行必有可看的东西带在身边。”后来黄宾虹给他看了两件东西:一件就是汪洪度的画,另一件是一双玉珮。抚台看了好久才说:“玉佩第一画第二。”黄宾虹当时即举“第一”相赠,抚台却笑呵呵地说:“还是画吧,取第二吧!”但黄宾虹还是婉言谢绝了。

黄宾虹本是去安庆谢谢抚台大人的,是去送礼的。抚台大人更是个明白人,一见面就美言黄宾虹是“皖南名士”,接着说他“必有可看的东西带在身边”,拿出来大家欣赏欣赏,黄宾虹一听心里这是美的不行,一下子拿出来两件,抚台大人可不是吃素的,是个内行,故意说“玉佩第一画第二”,其实他是想要画。而黄宾虹就是心里不想送画的,于是顺着举“第一”相赠,可是老奸巨猾的抚台却笑呵呵地说“还是画吧,取第二吧。”这下可急坏了黄宾虹,于是婉言谢绝了。你说这黄宾虹送礼真是弄巧成拙,你直接拿这双玉珮去不就得了吗?

后来那张画黄宾虹还是送给了他的“死党”汪鞠友救急了。

冯玉祥的受礼与送礼

巢湖人冯玉祥在中国是一位“怪人”。

有一次,一个县知事给他送礼,被打了屁股之后再令其拿回礼物。风声一传开,谁也不敢给他送礼。

但是,他的二女儿冯弗伐结婚,却破例受礼。那是1938年9月,许多达官贵人云集抗战初期的政治中心武汉。他们听说蒋介石的盟兄、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先生的小姐结婚,纷纷送礼,奉承巴结。

热心于抗日工作的冯先生,外出归来,见女儿愁眉苦脸,原来是为了受礼怕爸爸发“怪”脾气。冯先生看了这么许多贵重的礼品和一笔笔可观的礼金,不但没有责备,反而笑逐颜开地说:“好呵!都交给我吧。”女儿好不奇怪,难道爸爸的“怪”脾气变了吗?没有几天,凡是送礼的人都收到了冯玉祥先生的感谢信和救国公债券。信上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你送的礼我换了救国公债,为了抗战,你就多出点钱吧。弄得这批达官贵人哭笑不得。

1928年的一天,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大摆婚宴,刘府门前车水马龙,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各种礼物堆成了山。这时,当差的禀报冯玉祥的礼物到了。刘纪文一听顿时眉开眼笑,露出一副得意的神色。他知道,冯玉祥从来不给当官的送礼。当初他给冯玉祥送喜帖时,冯玉祥只是不冷不热地说:“我从来不嗜烟酒。不过你是南京的父母官,大喜之日,我一定送点薄礼。”

刘纪文认为冯玉祥只是客套,没想到真的来送了礼。这面子确实不小。他高声宣布把礼物拿进来,当众打开。在座的听说冯玉祥送了礼,都觉得很稀罕,等着看个究竟。礼物拿来,是一个红布包着的木盒子,盒子里是一摞厚厚的纸。再仔细一看,都是南京市民告状伸冤的状子。刘纪文看到这里,气得脸色发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胡适送“手枪”

胡适曾扬言要送“手枪”给钱玄同。此事源于作为《新青年》编辑的钱玄同曾对友人说:“4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胡适这样回答他:“好,等你到了40岁,我将送一首名为‘手枪’的诗给你。”1926年9月12日,钱玄同过40岁生日,次年胡适特作《亡友钱玄同先生成仁周年纪念歌》送之: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这样那样迟疑,过了九月十二。可惜我不在场,不曾来监斩你。今年忽然来信,要做“成仁纪念”,这个到也不难,请先读封神传。回家先挖一坑,好好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脚前点灯一盏。草上再撒把米,瞒得阎王鬼判,瞒得四方学者,哀悼成仁大典。年年九月十二,到处念经拜忏,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狱捣乱。

鉴于钱玄同过了40仍活得很滋润,为逃避别人说他食言,便废“钱”姓而以“疑古玄同”为名。

对另一位好友赵元任,胡适则不送“手枪”而改送火柴。虽然做过外交官,但胡适平时最爱偏僻处的小饭馆,且餐后必带一盒火柴留作纪念。餐馆服务员把他当小偷当场抓获。但同在这里用餐的“火花”厂老板见胡适收藏的是自己生产的火柴,这无疑是特大免费广告,不仅给他解围,事后还寄赠两箱火柴给他。胡适收到后不方便退还,只好悉数送给好友“烟鬼”赵元任,赵氏用了好几年也没用完。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