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囧事”
2015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代送礼“囧事”

张亚琴
 

送礼也可能倒大霉

乾隆年间,有官员进贡上好徽墨,墨上有“万寿无疆”四个金字,乾隆皇帝很喜欢。没想到,磨到后来变成了“万寿无”,进贡墨的人因此受到严惩。

晚清大臣张荫桓出使西洋归来,在巴黎花重金购得一颗绿宝石,曾为拿破仑所有,献与慈禧太后。但他忘了带礼物给大太监李莲英。一日,慈禧在赏玩绿宝石,赞不绝口,李莲英接了一句:“真难为张荫桓想得周全,难道咱们就不配用红宝石?”慈禧闻之勃然变色,因为她一生的心病就是没当过皇后,而传统习俗中,妻穿红,妾穿绿。张荫桓从此失宠。

异类的 “珍贵”礼品

唐朝有位叫元载的宰相,在他被绞杀灭门之后,从他家中抄出大量的金银珠宝、钻石玛瑙、古董玩意儿,房产多处,可是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八百石胡椒。

在今人眼中,这不过是一种调味品,可在唐朝,这可是高级消费品,唐朝不产这个东西,只能靠进口。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64吨。任何人都知道,这些胡椒肯定不是一日之功能积蓄起来的。

假送美女解“白登之围”

最能体现史上谋士陈平智慧的当属他送礼给匈奴单于的王后,解了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

高帝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匈奴,在白登山遭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七日不得食”,后采陈平之计,才解围逃命。《史记》记载其奇计大要是:陈平设法派遣密使细作,溜进敌营偷偷会见冒顿的王后阏氏,献上大宗珍宝及他命画工所画的美女图,后来又亲自秘密与阏氏会晤游说,称要把几个美女献给冒顿。

冒顿阏氏怕汉帝真的献美以夺其宠,便向冒顿单于吹起十二级枕头风,终使冒顿撤军让刘邦得以逃命。

古玩书画为媒介

古代仕林耻于论及钱财,又好风雅,于是以古玩书画作为媒介,便可两全齐美。明清时期的大贪官个个均非“庸俗”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唐吴道子《南岳图》、王维《圆光小景》、宋徽宗《秋鹰》、宋高宗《题王仲珪梅》、苏东坡《墨竹》都曾是明代大贪官严嵩的藏品。据说严嵩爱棋,因此他所收受的碧玉、白玉围棋和金银象棋各有数百副之多。

晚清封疆大吏端方就是一个金石专家,还出过研究金石古董的专著《匋斋吉金录》、《匋斋吉金续录》、《匋斋藏石记》、《匋斋藏砖记》、《壬寅消夏录》等等,堪称“著作等身”。他在晚清的声誉还不错,有廉洁之名。别人直接给他送礼,他都大义凛然地要求把礼金、礼品送到公堂上去,以示清廉。但是,端方喜欢研究书画古玩,遇到有人送来求他“鉴赏”的,他无不热心地与之切磋。鉴赏需要时间,这些宝贝就留在端方府上由他慢慢赏析去了。

因为收的珍宝太多了,北京的琉璃厂一条街上,有不少古玩店铺的幕后老板就是端方一类的高官显贵——台前老板不是他们的亲属,就是他们的奴才、亲信。

不过,据说端方其实也是附庸风雅。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藏品中发现了许多赝品以及很多并不出众的收藏品。

入冬腊月,春节即将来临,商场、电视广告里,再次让“送礼”成为热点话题。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送礼不仅是一种风气,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古有“投桃报李”这样的礼尚往来,也有范蠡送西施给吴王夫差这样的礼交外邦。

礼分两类,一是祝福、庆贺类礼物: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同事食用,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五辛盘”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

宋代,大年初一,亲王、百官进宫向皇帝拜年,皇帝赏赐每人一朵由绢纱丝帛制作的帽花,众人戴于帽上,回家后还要戴着举办家宴。

清朝,春节前皇帝会赏赐大臣一块鹿肉,上写“福”、“寿”二字,谐音“福禄寿”;还会赏赐御笔亲书的“福”字,当然,这些“福”字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由近臣代写。

二是实用类礼物:送黄历的习俗古已有之,因为黄历是大家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手册。

宋代,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数量多少,价格高低,主要在于祝贺新春之意。

清朝过年送荷包,因为当时荷包是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

现在如果你外出归来,就得带点吃的玩的送给自家小孩或亲戚朋友,要是没有准备,旁人就要嫌你小气。而客人登门造访,也得带点东西。其实,访客送礼是中国传统的礼节,表示对人的尊重。最著名的故事是“千里送鹅毛”,将这种送礼的意义提升到极致。

农村人送吃的,城里人送用的;贫穷者送土特产,富裕者送高档货;势利者求实惠,文雅者求品味;无所求者送礼求新意,有所盼者送礼求价值。

然而,礼,并非全是高雅的,专制秩序之下,送礼逐渐演变成了输出利益、交换权力的行为手段,许多人送礼之时便心存企图,平时小恩小惠笼络着,将来有求于人时受人礼物者吃人嘴软,拿人手软,要拒绝也没法十分干脆。

很多事都不可收拾地走向功利性,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坦荡荡的赤诚之心,“礼”字也越发微妙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礼”,但送“礼”的行为却一直为人所鄙薄,甚至让当事人也赧然不已——往上送,想到谄媚之心;平等地送,疑心有所交换;往下送,则怕伤人自尊。很多原本单纯的社交,变得暧昧不明,送礼也变得遮遮掩掩。

对身处利益漩涡中人来说,送礼会有事儿,不送事儿也有,古代论送礼的奇招怪招,简直一笔难尽。

麻将里暗藏猫腻

晚清权倾一时的庆亲王奕劻、载振父子贪财出名。苦于反腐制度森严,送礼者不敢过分,而奕劻父子也不便直接敛财。

于是,载振就想到了打麻将的方法。当时,“雀戏”(麻将)在京津一带很流行,奕劻、载振父子和许多王公大臣都是爱好者。载振就先后在天津、北京租下院子,装饰一新后,作为“会客”场所。

来客后,宾主自然要娱乐一下,围坐一桌搓麻将。载振的麻将筹码很高,三千两一局。来客求官者居多,进出一次输个几千上万两很正常。奕劻父子俩根据宾客输钱的多少,决定卖官鬻爵的高低。

到后来,生意太兴隆了,载振没法每回都出来应酬宾客,由宾客们自玩雀戏,载振抽钱。好在宾客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输钱就心满意足。这礼也算是送成了。

《诗经》被派上用场

明清时期夏季和冬季,地方官都要给京中大臣孝敬礼,通常是端午和春节送,但是以夏天送冰、冬天送炭为名,又称冰敬、炭敬,这两项费用表面看起来是降温费和取暖费,其实是过节费。

炭敬要用一个漂亮的信封,里面装上银票。信封上不直接写礼金数目,而是要变着法儿的拐弯兜圈子把数目暗示出来。

“技术含量”就体现在这里。最常见的是写“梅花诗八韵”意味着内有银票八两。若写“四十贤人传一部”,当然就是四十两。“毛诗一部”三百两,因为《诗经》的权威注本出自汉代毛亨,而《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

张之洞的最贵润笔

润笔收入,是明清官员重要的收入来源。明朝中期后,社会上逐渐形成向官员购买墨宝和文章的风气。百姓向官员、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有事没事就来求字、求文。官员们“勉为其难”地应承下来,写完后再半推半就地接受不菲的润笔。

据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的时候,一次因为兴建近代事业缺钱,就打起了润笔的主意。有个富豪的父亲生前名声极差,为了粉饰父亲的生平,更为了“漂白”父亲的恶行,他就迫切地想让张之洞出面为父亲写个墓志铭。有个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谁还敢说父亲的坏话?

张之洞还真写了。不过,张之洞按照一个字一千两的价格向富豪狠狠敲了一笔润笔费用。他此举好的一面是把这笔巨额润笔投在近代事业上,没有装入私囊;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问对象,不顾事实写文章。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