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670米
在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井下670米,巨大的采煤机旋转着钻头轰鸣着向前掘进。采下的煤块通过皮带被运到地面煤仓装上火车运往各地。
换上特制的胶鞋、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与矿灯,市场星报记者来到钱营孜煤矿井口,乘罐车进入井下。通过错综复杂的矿道到达地下670米工作面,记者大约花了20分钟,期间分别换乘井下小火车和卡轨车,途经了多个井下坡道。这里的矿工告诉记者,旧矿需要徒步爬坡的情况在现代化煤矿内早已没有,比起以前,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体力。
矿工父子
李晶坤今年49岁,如今他已经是在井下工作了30年的“老人”了。2009年8月,他来到新建成的钱营孜煤矿,当上了井下液压支架操作工。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为开采过的煤壁搭起液压支架,并操作其不断向前挺进,保证矿井不会发生坍塌。
2013年底,李晶坤22岁的儿子,也来到矿上,当起了一名采煤机司机。小李回忆说,自己来当矿工,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每天中午,父子俩从宿州市内乘班车来到矿上,中午12点半,开始点名。换好工作服和安全设备,父子俩就一同下井,在地下几百米的深处操作开采煤炭。机器声轰鸣,儿子通过遥控器操作着采煤机自动向前开采,每开采一米,父亲就在身后操作液压支架撑起煤壁。小李说,知道身后站的是父亲,在井下工作,心里也感觉更加踏实。
记者注意到,不同于传统印象中人们对于采煤行业的认知,这里完成整个开采工序的矿工只需要不到20人。而采用老式开采方式的时代,这一人数足足有200人。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与其说是矿工,倒更像是身穿矿工服的“技术人员”。
安全第一
28岁朱胡涛在井下显得很特别,斯文的他2009年从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应聘到矿上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2013年4月,他主动申请到井下工作,成为了井下抢修班的一员。朱胡涛的妻子也在矿上工作,不过她不用下井。朱胡涛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升井,都会第一时间给妻子去一个电话报平安。
在采访中,许多矿工跟记者提到,在以前产能落后的时候,大家还在提“狠抓生产”,但现在“安全第一”已经成为矿区不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