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传承人则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民盟合肥市委将在今年两会上提交《关于改善我市非遗传承人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建议》的提案。他们建议,在市区建立非遗一条街, 同时早日开通市区至非遗园的公交车。
非遗传承人难觅“栖息地”
据民盟合肥市委调研,合肥市从2005年国家实行非遗保护工作开始,一直到2013年,共有非遗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1项、市级81项、县区级60项。全市共有8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1人、市级26人、县区级45人。
目前合肥的传承人栖息地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传承人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第二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传承人在裕丰花市这样已经形成文化传承规模的场所租用门面;第三种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传承人,栖息在市文化馆提供的狭小的传承场所内——而目前,由于城隍庙的拆迁,第三种非遗传承人面临着无传习之地的尴尬。
非遗传承人多数还在“讨生活”
民盟合肥市委发现,“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文化水平低”、“政治地位低”是传承人比较突出的问题。合肥市的非遗传承人的经费补贴,至今还停留在2005年我国刚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国家级是1万元,省级是3千元,市级为零。
建“非遗一条街”,开通去非遗园的公交
目前,合肥市有一个总体规划占地3500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位于长丰县地界,距市中心较远,且不通公交车。虽然非遗园也会举办一些非遗项目展示活动,由于地址偏远,即使是参加1个小时的活动,传承人都需要耗时一天的时间。而往往一天的劳动所得只有区区50元!
“因此,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喊出了一个他们多年的心声——希望政府能在市区建立非遗一条街, 同时早日开通市区至非遗园的公交车。”民盟合肥市委认为,非遗一条街的建立,有利于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