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午,有网友发布微博称自己在官网上买了车票,上车时却被告知没有票面上的车厢,最终经过协商进了其他车厢。铁路部门对此表示,这种情况属于“临时欠编”,会预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而网友称,自己虽然上了车,但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还被询问是否买的黄牛票,心情受到了影响。(1月4日《东南快报》)
所谓铁路欠编,即是如某趟列车满编为10节车厢,如果欠编2节,即为8节。官方的说法称,欠编在铁路运输调度方面时有发生,铁路部门会预留席位以便安排旅客。
站在契约意识的角度,旅客花了真金白银,从铁路官网等正规渠道预购了车票,作为“合约”另一方的铁路部门,理应向旅客提供票面约定的服务内容。这当中,尽管客运列车的“临时欠编”并不鲜见,但却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旅客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相应变动。尤其是像前述网友披露的那样,列车已经“临时欠编”,列车员却还拦住旅客,反问人家购买的是否属于黄牛票——这种内部信息及时沟通上的“失联”现象,无疑也折射了对旅客合法权益的疏忽与轻视,隐隐衬出了其爱坐不坐的“霸王习气”。
依我之见,“临时欠编”虽常有,但“违约补偿”不能少。这还基于这样的逆反思考:旅客要是没票,肯定无法上车。所以,按照规则对等的合理诉求,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临时欠编”,就不应挟“运输调度”之名,以令旅客必须随时接受有票无厢、任意换座。这种对人“契约主义”、对己“自由主义”的霸气作风,要是再缺了“违约补偿”来警醒“依约服务”,岂非尽可以让铁路部门一切从自我利益出发,对“临时欠编”想欠就欠,且还根本没有任何力量来监督其“真欠假欠”,或是“欠”得是否合理与必要?
铁路“临时欠编”,岂可理所当然。打个比方来说,要是这样的“欠编服务”能被模仿借鉴,试问电影院里某场电影观众寥寥无几,能不能也来学学铁路部门推出“欠映模式”,把买了电影票的少数观众,都“换”到下个场次去集中赏片呢?如此设想,当然会被称作异想天开。那么,铁路客运列车常有的“临时欠编”而不用“违约补偿”,怎么就容许其长期存在而“见怪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