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调查表明,现在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在9.7%,而且正在以接近“暴发”的状态迅速升高。糖尿病到底有哪些症状?什么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控制血糖有哪些方法?冬季糖尿病人该如何保养?12月30日上午9:30~10:30 ,本报健康热线(0551-62623752)邀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明功与读者交流。
糖尿病“偏爱”五类人
读者:我父亲50多岁,爱吃荤,体型偏胖,会不会得糖尿病?
杨明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五类:一是生活方式不良,主要包括饮食上大鱼大肉过多、杂粮蔬菜太少,包括很多上班族“饥一顿饱一顿,好一顿孬一顿”的饮食习惯,包括吃饱就睡、从不运动的“懒人”生活方式;二是压力大,长期紧张、焦虑,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容易诱发糖尿病;三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如果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自身患病的几率也高于常人;四是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出现血糖升高的人,产后有三分之一血糖会一直处于临界状态,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也比正常人高;第五就是肥胖者,尤其是肚腩突出的“中央型”肥胖人群。身高(cm)-105=标准体重。超过10%为偏胖,超过20%为肥胖。如果您父亲符合其中一条,就意味着发生糖尿病的几率要高于常人。符合以上几条的最好尽快去医院查查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以免发展成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需重视
读者:宝宝今年6岁,老是觉得饿,一天要吃好多餐,担心会不会是糖尿病?
杨明功: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Ⅰ型糖尿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所以应该引起重视,早发现早诊断,去正规医院测量血糖、胰岛素等,再根据个体情况接受治疗。
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
读者:糖尿病患者平时自己在家要测量血糖吗?
杨明功:糖尿病对人体危害较大,其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足等,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是终身、全身的病,目前尚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医疗水平,这也使得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血糖控制稳定者,不必每天测血糖。一般在病情有变化时,Ⅰ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测血糖2~4次,Ⅱ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测血糖1~2次,如果发现血糖偏低,一定要注意,咨询医生调整药量。血糖水平除了受身体状况和自身激素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情绪、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影响,一天中人体血糖值都在不断变化。对于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远远不够,还要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每三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较为合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读者:糖尿病患者饮食上注意什么?
杨明功: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严格限制糖的摄入,每日定时进餐;限制动物脂肪及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脂肪摄入;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占功能比的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宜限制在每日每千克体重0.8g;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警惕酒精可能引起的低血糖;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天6g以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应该严格限制摄入量,同时也应限制味精、酱油等调味品或含盐高的食物;摄入丰富B族维生素及铬、锌、硒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多吃粗粮、蔬菜,建议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达到每日推荐摄入量14g/1000kCal。除了饮食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应适当锻炼,再加上药物控制,三者平衡以达到最佳疗效。
本期指导专家:杨明功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内科、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及糖尿病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任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