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蓄力发展各有一套
2014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的盯上“小而精”,有的“内培外引”显成效,有的主攻传统产业
安徽开发区蓄力发展各有一套

记者 张华玮 任金如/文
宁国经济开发区实景图
包河工业园一景
濉溪经济开发区一景
肥西桃花工业园一景
 

近来,中国股市震荡上行,但诸多投资者依旧谨慎看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不好,下行压力较大。有人说经济寒冬来了,不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30周年。30年来,我国开发区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年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设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试点,市场期盼已久的自贸区正式在全国扩围。虽然暂时与自贸区无缘,但自1988年合肥建立全省首个工业园区以来,安徽开发区经历了快速增长期、清理整顿期、规范成长期,进入以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发展时期,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我省现状

市场星报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自1988年合肥建立全省首个工业园开始,我省开发区经历了快速增长期(1989~2003年)、清理整顿期(2003~2006年)、规范成长期(2006~2012年),进入目前以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发展时期。

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7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9个,包括国家级经开区12个(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其中,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务院于10月底刚批复。此次,国务院在全国仅批准了安徽宣城和浙江丽水2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4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核准的省级开发区72个;省级筹建开发区63个;新型园区21个。每个县(市、区)都有一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和新型园区为支撑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在不久前揭晓的由商务部国际商报社举办的“中国开发区三十年”评选活动中,我省有6个开发区榜上有名。评选活动从开发区“经济发展、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五个维度考虑,设最具投资价值奖、最具发展潜力奖、最佳产业创新奖三个榜单60个奖项。我省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萧县经济开发区获“中国开发区三十年”最具投资价值奖,当涂经济开发区、萧县经济开发区、天长经济开发区获“中国开发区三十年”最具发展潜力奖,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中国开发区三十年”最佳产业创新奖,共获8项奖励,超过了总奖项的10%,为今后我省开发区争先进位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典型样本

A 包河工业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欲建招商“资金池”

今年,包河工业园区实际引资总量超11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122亿元、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实现工商税收超14亿元。

在招商引资与转型升级方面,包河工业园很有自己的特点。“汽车及零部件是我们园区的主导产业,我们在招商方面特别注意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实现产销一体,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今年,年产超亿元工业企业36家,其中汽车板块产值110亿元,占工业总量56%以上。”包河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晓凌告诉记者,“我们还特别注重新兴产业的点对点招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安徽公司、中建国际合肥公司、安徽省直商会、新能大厦、万基置业、宝文国贸等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入驻。”而在产业升级方面,该园区也依托汽车这个主导产业,更注重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

李晓凌认为,现在园区的“软实力”也非常重要,“比如园区的配套、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的重点工作。道路、管网、公租房、标准化厂房、绿化及水、电、气、热、公交等,这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我们统统不会放松。”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有效发挥了园区内国有融资担保公司的平台作用,今年为40多家企业提供约3.5亿元规模融资担保服务,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来,该园区还将加大招商政策扶持,创新建立招商“资金池”,重点奖励“高新优”项目,给予风投支持。

B 肥西桃花工业园:盯上“小而精”,注重与科研院所合作

今年,桃花工业园全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00亿,按绝对值核算,同比增长6%;实现工业增加值84亿元,同比增长6.6%;预计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同比增长5.9%;预计实现进出口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2%;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同比增长15.4%。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43.4%。

“汽车、家电、高端装备制造,这些主导产业我们肯定要继续做大做强,不过我们并不是只盯着‘大’,现在我们非常关注‘小而精’。”肥西桃花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吴钊向市场星报记者表示,“比如我们现在重点招商的生物医药,市场风险小,占地小,产值效益又很好,这类企业,就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招商对象。还有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这样的新兴产业,都是我们的关注重点。”

在吴钊介绍的经验中,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我们正在积极加强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科研院所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他们的技术和创新,经常会受到科技型企业的关注,我们也可以通过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建立联系。”吴钊说。

值得一提的是,肥西桃花工业园设立了小微企业孵化器,“一些刚刚起步的企业,可以先入驻小微企业孵化器,享受各种政策和资金优惠,待发展壮大后,再进入标准化厂房,待进一步发展壮大,可以在园区内优先拿地,”吴钊介绍,“园区创立至今,也培育了不少企业,这也是我们非常自豪的。”

C 宁国经济开发区: “内培外引”显成效,招商看准上市公司

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注册企业1372家,工业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3家,亿元企业52家,上市公司4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2014年1~11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47.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8.2亿元,完成税收1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4.5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

宁国经开区的“内培外引”招商模式特别值得思考,目前该开发区共有中鼎集团、司尔特、亚夏集团、太阳禽业等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30家,詹氏食品、东方碾磨、新宁装备上个月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我们非常注重内部培养,发掘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展开对外合资合作,围绕该企业产业定位开展精准招商。”宁国经济开发区副主任俞丽俊告诉记者,“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最能带动园区经济,外引方面我们也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吸引。上市公司的资源更加丰富,不需要占用更多的地方资源。”

“在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园区的发展也不得不变,”俞丽俊介绍,“如今园区正在并将继续积极开展‘四换’工作,促进一些因经营风险而主动退出或陷入半停产、停产甚至破产窘境的企业破产重组,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收购盘活,用于发展新项目;不断提升生产装备及产品科技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用机器换人;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企业租赁、购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方面。”

D 濉溪经济开发区: 激活传统产业,做好服务配套

今年1~10月份,濉溪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7.6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全县的47.2%;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6.4亿元,同比增长18.7%,占全县的46.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4.5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县的38%;引进外资6808万美元,占全县的41.7%;财政收入5.1亿元,占全县的31.8%。该园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填补皖北的空白。

虽然濉溪经济开发区与皖南地区的一些开发区相比,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标准层次,都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在发展中还是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机电装备制造曾是我们的唯一支柱产业,我们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将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成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已实现这一传统产业的就地转型,其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另外,我们不断延伸铝基新材料加工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区内已形成完整的铝产业链。”濉溪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杜曙光很自豪,曾经认为已经不行的传统产业,让他的园区熠熠生辉。

杜曙光认为,现在发展园区一定要搞好服务,“我们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针对企业和社区居民实行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设立相应的投资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增强开发区整体服务功能。要服务好招商,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做好服务,才能保证园区的持续发展。”

存在问题

我省开发区作为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在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同时,转型发展中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且,就市场星报记者了解的情况看,这些园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共通性。

A 质量总体偏低 同质化明显

“我省经开区‘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全省有94家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低于100亿元。此外,还有约300家乡镇工业集聚区,规模不仅小,而且还分散。另外,开发区产业竞争力不强,承载的人口偏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亿元以上项目入园率偏低。目前,全省还有6734家、占45%的规模以上企业落户开发区外,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还有48%落户开发区之外。” 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处处长卢宏世告诉市场星报记者,“我省开发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之间,皖北开发区与皖江开发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皖北六市经济总量最大的蚌埠高新区也仅排在全省第20位。”

“省内的各开发区都在抢资源、抢项目落地,外省市更是闻风而来,表面上是好项目大家都争取,但实际上还是园区差异化发展不明显,同质化导致的招商恶性竞争、无序竞争还存在。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需要省里相关部门的统筹指导、科学设计和规划引领,突出区域优势资源。”卢宏世表示。

B 园区发展要素制约突出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方园区负责人都提到要素制约突出。除融资方面受制于银行的惜贷、慎贷,导致项目不能加速落地外,土地指标依然是影响项目落地的首要因素。目前存在一部分签约项目均因无土地指标在“等地”落户,签约项目迟迟不能动工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落地的速度,也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当前,一些好的项目落不了地,主要是因为没指标,即使有少量指标能落地,又受高地价成本和征地供地、圈内圈外报批等繁琐手续的影响,企业落地周期加长,成本无形中增加,甚至导致有些项目搁浅。近几年来,国家土地出让审计非常严格,开发区在土地出让上限制非常死,推动传统项目转型在土地变性等政策上还有障碍,一些成长型企业难以持续增长。”一位园区负责人总结道。

C 人才缺乏,招商考察受限

卢宏世在总结我省开发区发展的问题时,重点强调了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而各园区负责人也对此有些无奈,“缺人才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引进,要么把自己派出去学习,引进的成本不小,派出去的限制又很多。”一位园区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公务人员出国审批严格,日常招商过程中接触的外资或合资项目,不能及时出国进行跟踪和考察,错过了一些好项目和大项目,园区引进外资规模也十分有限。”另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

D 传统型企业政策引导与支持不够

我省诸多开发区当前传统型企业发展,都面临融资难、产销难、附加值低和后劲不足等问题。“一方面企业应对市场自身转型不足,但与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也有关系。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政策很多,但对传统产业发展给予的支持就相对较少。比如,受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影响,传统工业企业融资基本上是拿土地、房产或设备作抵押,但融资渠道非常狭窄,政府性融资平台已经收缩,社会上融资机构融资成本非常高,希望政府出台政策专门帮助一批有前景的好项目融资,以实现企业持续化发展。”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

专家建言

国家级开发区转型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原材料生产领域、制造业领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迫在眉睫。

市场化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 要市场发挥决定性的配置资源作用,必然要将原有开发区的管理模式重新改造或转变,即政府将来可能更多地提供服务性工程,而非直接管理。现已有很多地区先行探索,更多地表现在随后成立的以公司化运作模式为主的高新技术区上。即存在第三方,作为一个公司来整体对开发区进行运作。

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一般的国家级开发区很难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区域存在,它需要融入到整个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国家政策的优势与助力对于国家级开发区而言,将在未来逐渐淡化,国家级开发区将更多地靠市场竞争、企业创新、更优化的配置、更新颖的产品技术结构来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也是现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在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要求下,政府应更多鼓励处于国家级经开区的企业在以市场作为导向的基础上,在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我开放能力、自己的产品特色等。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园区

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处处长卢宏世

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各开发区应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找准自己的定位。接下来,我省开发区建设发展,会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有条件的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开发区加快与境内外各类主体合作共建,探索实现共建各方双赢的运行体制机制。

我们还会充分利用徽商大会的平台作用和客商资源,通过高层论坛演讲、投资贸易展览、招商引资推介、专项对接洽谈、对话交流访谈等多种形式,展示宣传安徽开发区良好的发展环境、承接转移的潜力优势,深化经济、科技、文化、才智、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我们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谋划年度境内外专题招商和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组织合肥、芜湖2个国家级经开区与援疆对象开展项目对接活动,促我省企业“走出去”。

全省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努力做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打造特色品牌园区。接下来,要以提升我省开发区产业集聚为重点,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类、先进制造业类、高新技术产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现代农业类的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开发区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会同商务部、环保部创建或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会同省科技厅组织开发区申报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接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学习借鉴培育品牌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做法,在特定产业、创新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拟订出我省相关支持政策。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