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名47岁安徽籍民工崔某露宿街头被冻死的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流浪人员的关注,市场星报记者走访后获悉,像崔某那样,宁愿挨冻受饿也不愿意去救助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多,这种拒绝温暖的行为也折射出社会救助的尴尬。
案例: 醉汉流浪20年,路人多次叫来民警
身着破衣烂衫,每天早上喝得醉醺醺的“无名氏”在省城百脑汇附近非常“出名”。没人知道这位四十多岁沉默的流浪汉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家中是否有父母亲人。一位老大爷告诉市场星报记者,这位流浪汉在百脑汇附近流浪了20多年,靠乞讨和拾荒维持生存。为了帮助他,路人曾多次拨打报警电话,但他不能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也不愿说出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而且每当民警提出要将其送到救助站时都遭到拒绝。
像“无名氏”这样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在省城太湖路与徽州大道交口,往来的人群经常会看到一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孩乞讨。这位自称20多岁,来自甘肃的女子被民警送进救助站后,仅仅一天的时间就从救助站出来,再次站在街头乞讨。
救助站: 约七成流浪乞讨人员拒绝社会救助
每年这个时候,合肥市救助站就会上街巡查,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据合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流浪乞讨人员愿意接受救助的最多只有三成。乐于接受救助的是一些因网恋、失业、钱包被盗的落难人群。不愿意接受救助的,大多是职业乞丐。
这些职业乞丐,对于救助非常抵触,不愿被送回家,认为救助破坏了他们的乞讨生意。即使被送到救助站,也会偷偷跑出来,再次流浪乞讨。有知情人士透露说,有些流浪人员甚至专门跑到救助站要求提供返乡火车票,拿到票之后再到车站窗口退票换取现金。这些人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重复此种行为,行内称之为“跑站”。
对于这类人群,工作人员表示,救助有难度。“现行的救助原则是自愿、无偿,对于实在不愿意接受救助的,我们也只能留下点棉衣、食物等物资。”
专家: 对救助人群进行甄别,有选择的救助
“救助站的主要功能是应急救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邢所长表示,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有甄别有选择,对于不同人群的救助力度也要有所侧重。对于确实生活困难,流浪异乡的人群要劝导其接受政府救助,为其安排返乡或者提供帮助度过过渡期,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职业乞丐,救助站应保障其生存权,使其不至于冻饿而死。